第十一章 大鸡崛起

第十一章 大鸡崛起

从19世纪开始,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轮番崛起,然后日本“崛”了,美国“起”了。20世纪,亚洲还“冒”起了几条“小龙”。现在,怎么也该咱们内地崛起了吧?

文化的肉和肉的文化

平常的一块肉,当然无法向文化靠拢。但是,若是把人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汲取动物源食品的历史和特征放在一起比对,就很容易发现这其中的文化因素。

这是一个过于耸人听闻的标题!

这个标题的耸人之处在于,把文化泛化和庸俗化了。有识之士会严重挖苦地说:什么都是文化,那还要文化作甚?

但是,动物蛋白质、也就是肉,的确是文化的载体,这是毫无疑义的。

平常的一块肉,当然无法向文化靠拢。但是,若是把人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汲取动物源食品的历史和特征放在一起比对,就很容易发现这其中的文化因素。

肉的文化

肉是有文化特性的。

这也许是世界上很多物质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你尽可以发挥你的想象——武器?冲锋枪有文化特性吗?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拥有它,并且可以使用它。棉纱有吗?没有。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基督徒、回教徒、抑或是无神论主义者,都可以使用。

但是,肉,却具有文化的特性。在这里,文化的特性是和宗教、地域与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拎着一只猪蹄到一个伊斯兰餐馆就餐,那么就犯了大忌。其后果,往小的说,将被诅咒、被赶出门,说不定还会被痛扁一顿;往大的说,由此引发一场冲突或战争也不足为奇。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宗教引发的战争可是太多了。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部分地区及朝鲜,嗜吃狗肉,这让西方人尤其愤慨和不可思议。甚至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当年韩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许多国际组织曾因韩国人嗜吃狗肉而进行抵制。在中国有些地方,行政官员中,若有亲属或本人不幸被一只没有文化和缺乏教养的狗惊吓了一回或咬了一口,愤而在本地出台并发动一个剿灭狗只的战役也屡见不鲜。

广东人什么都吃,已经是世界闻名了。他们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里,吃狗、吃猫,这个世界上所能列出的珍稀动物,都可成为盘中餐。而且越是珍稀的、濒于灭绝的动物,越是喜欢吃。龙虱(“水蟑螂”)、沙虫(一种在沙子里蠕动的虫)、蛆虫、癞蛤蟆(不是青蛙,而是身体上长满疙瘩的蛙类)、老鼠(不仅是田鼠,还有真正的老鼠,所以,当2007年湖南洞庭湖鼠患爆发的时候,有民间人士提议让广东人来治理鼠患),都是美味。至于老虎、熊、猴子被吃掉的事情,已经不算新闻了。有些当地妇女,把各种漂亮的小鸟,摆在路边的地摊上,有顾客来买,他们连刀子都不用,直接用指甲抠烂小鸟的脖颈,然后当着其余小鸟的面,就把整块鸟皮组织撕开了。“食在广东”,著名的广东食文化因而声名鹊起。

肉的文化当然不只是这些。人类从蒙昧时代到现在,关于动物源食品的特征和文化的符号性,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人类的祖先是肉食者

大约距今6000多年前,河姆渡人开始了稻作的历史。这是古代越人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但是,更早之前呢?人类是从种植作物开始、还是从狩猎开始?人们似乎无法准确述先人的生活情形。可以推测的是,早期的人类一定是杂食动物。他们采摘坚果、薅草,用以果腹。很多时间里,他们也捕猎其他小动物。动物源食品提供给了人类坚果和野草的口福。

关于这点,人类学家已经从黑猩猩等动物的身上获得印证。

黑猩猩是动物界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生活在当代的黑猩猩,除了觅食大自然中的野果之外,还将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捕食小动物。这些不幸被黑猩猩捕杀的小动物包括幼小的狒狒、小野猪、羚羊以及猴子等。成年的黑猩猩必须每两周吃一回荤,打牙祭。猴子也不是吃素的,它们不时弄一些肉类换换口味。这些行为印证了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储存蛋白质,将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与肉食结合起来。

至于人类有意识地种植农作物,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

吃肉和**

在秘鲁东部的丛林里,生活着一个叫沙拉那哗的部族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肉是最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妇女们总是怂恿家里的男人出去打猎。如果有那么两三天不知肉味了,女人们便聚集在一起,戴上珠子的项链,脸上涂满花里胡哨的颜色,然后逐个地追逐和包围村里的男人。她们不停地拉扯男人的衣服,甚至扯下他们的衣裳。与此同时,她们齐声高唱着同一首歌:

“我们要把你送到森林,

快快搞点肉来给我们!”

女人的歌声里带着乞求、埋怨,还有些许的要挟。

听着这样的歌声,懒惰的男人们噤若寒蝉。虽然男人们并不乐意被女人这样催促,尽管他们听着女人们的歌声装作不在意,但是,次日一早,他们首要的工作便是整装出发,去森林里打猎。可怜的男人,他们不得不去打猎,然后带回家给女人。不然,女人会不高兴,会埋怨,会唠叨,不和他们上床。

呜呼!做男人难!做沙拉那哗部落的男人难上加难!

肉的政治能量

波兰人对肉也是充满着无比的渴望和攫取欲。

很难想象,波兰人如果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他们会怎样——那个年代,90%以上的中国人,在一年中吃肉的次数不会超过10次。当时的中国实行食品配给制,到了春节的时候,可以增配几张肉票。拿着票彻夜排队,买回几斤猪肉,那应该是个“肥年”了。

20世纪80年代,波兰陷入了一场“逐肉大战”。数不清的波兰人,手里拿着塑胶袋子、篮子或其他手提包排队。一些家里有孕妇和老人的家庭,通常实施苦肉计,让老人或孕妇去排队,因为她们的出现,排在前面的人们不得不给她们让位子。

1981年,波兰政府宣布削减20%的肉食配给量,随后不久,又颁布了戒严令来安顿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主妇们陷入了空前的郁闷和痛苦。她们经常拿着购物袋,在寒风里排数小时的队,而到头来,肉店的人一脸遗憾地告诉大家:今天的肉全部卖完了,大家明天再来吧!

相当一部分人买不到肉,即使那些有幸买到肉的人,也颇觉恼怒,他们无法忍受没有肉吃的日子。于是,在波兰的主要城市里,人们走上了街头,挥舞着旗子,高呼着口号:

我们要吃肉!

给我们肉吃!

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是一个政治事件了。

事实上,当时的波兰人每日所消耗的动物蛋白质量高达61克,61克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拿美国来对比吧。同一时期,美国人每日动物蛋白质的消耗量为65克,比波兰人多4克,可见波兰人并不是3月不知肉味。然而波兰还是出现了这样的游行示威。如何解释?波兰人太喜欢吃肉了,喜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猪肉涨价啦!

中国人均猪肉的消费量高达33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3亿人,猪肉需求的总量为429亿公斤;每3.5公斤饲料可以促成半公斤猪肉,中国内地每年仅养猪就需要1500亿公斤。

1500亿公斤的饲料需要多少粮食啊?

2007年,猪年。

在这年里,一个叫猪的动物突然发飙。

进入2007年之后,中国内地猪肉的价格一路飙升,最疯狂的时候,某地肉价以每天一毛的价格逐日递增。去年还稀松平常的猪肉,今年成为带动中国市场副食品价格整体提升的龙头,市场零售,有的地方最贵的时候竟然每公斤到了30元,猪啊猪,简直是……!

猪生气了,没想到,后果竟那么严重。

普通的人家吃猪肉成了一项需要认真考虑的开支。

猪肉关系到中国百姓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靠死工资养活家庭的普通人家,他们每天食品采购的开支细化到角,猪肉的发飙无疑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普通家庭雪上加霜。猪肉涨价潮已经蔓延到鸡蛋等副食品。由于中国大中城市的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近50%,鸡蛋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1.6%。作为猪肉替代品的家禽和牛羊肉等价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扬。

鉴于民间对猪肉涨价的强烈反弹,国家商务部不得不表示必要时会动用国家储备肉稳定猪肉市场。国家储备肉是应对突发事件、平抑肉价波动的重要手段。国家储备肉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部分,商务部负责中央储备肉的行政管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支持和配合中央储备肉管理工作,择优推荐中央储备肉代储企业、储存库、活畜储备基地场和加工企业。

中央储备肉以4个月为一储备周期,即4个月完成一次轮换,不停地流动更替,保证肉质新鲜,但在储备数量上有一定要求。

猪肉涨价的原因很多,很多人士已经做了详细认真地探讨,诸如信息不对称、蓝耳病疫情、养猪不赚钱等,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饲料原材料——玉米价格的上扬。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到去年底,全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了近20年的最低点,就是粮食总的供给减少。为什么会导致粮食储备量大幅度下降呢?部分是由于美国大量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大量使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美国玉米产量占全世界的40%,贸易量占全世界的60%。玉米是主要饲料的来源,美国大量使用玉米深加工生产乙醇,导致美国玉米价格大幅上升,涨幅达到了60%~70%。整个玉米、大豆市场价格上涨,导致粮食供求下降,储备减少,进一步导致粮价上涨。我们国家现在食物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的拉动。今明两年中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粮食价格上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现象,难以在短期之内逆转。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粮食生产为16.6亿吨,仍较世界需求低2000万吨。这将是连续第七年国际粮食供小于求。对于已处于20年低位的粮食库存来说,进一步下降几乎无可避免。全球农业用地在减少,新兴国家的需求在上升,而将粮食作为替代能源更加深了农产品的供需失衡。

凭啥美国的玉米打一个喷嚏,中国人吃猪肉就贵了?

这就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特征。

在全球粮食价格极端不稳定、养猪成本大幅上扬的时候,总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猪身上吧?

所谓养猪成本上扬,不妨给读者一个具体化、明晰化、数字化的交待:

中国人均猪肉的消费量高达33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3亿人,猪肉需求的总量为429亿公斤;

目前,每3.5公斤饲料可以促成一斤猪肉,中国内地每年仅养猪就需要1500亿公斤;

1500亿公斤的饲料需要多少粮食啊?

爱鸡没商量

这样看来,鸡,集中体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吃得少、成材快、奉献得多)和可持续发展(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理念,相当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众的国情。

我们跟着动物蛋白质绕了一圈,最终回到了鸡身上。

有人诘问:

既然你的结论是不能把幸福生活的基础完全建立在猪身上,是不是可以建立在鸡身上?

是!

众所周知,人均国民产值在3000美元的国家,其国民对动物蛋白质的需求呈现急速上扬之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东部之与西部、沿海之与内陆、特区与老区、城市与乡村等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但是,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国民生产值已经达到3000美元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均国民产值已经接近或突破了8000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对动物源食品的需求将持续提升,直到接近或达到一个峰值。我国虽然基本上告别了动物源食品数量短缺的历史,现在人均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达到了25克/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仍只有发达国家的1/2~1/3(前文已经提及,美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了日摄入量65克)。在这个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国民巨大的饮食需求,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肉类市场稳步增长。1996年到2005年间,肉类产品的需求增长巨大,从4700万吨增至792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

而在这个过程中,鸡肉的消费增长呈现出比牛、羊、猪肉更为强健的态势。鸡肉的人均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约10%增至2005年的20%,而牛肉、羊肉、猪肉的比例,则分别上升了5%、2%和-15%。数据显示,牛、羊缓步提升,猪则大幅度下降,呈负增长,只有鸡一支独秀。

为什么是鸡呢?

鸡肉是雉科动物家鸡的肉,属家禽类,鸡又名烛夜。因为鸡被饲养杂交的关系,品种很多,形体大小、毛色不一。整只鸡全鸡除去毛与爪甲,几乎无一不能烹饪料理或入药的,小小一只鸡,食用性几近100%,就算不能食用的鸡毛,也是制造清洁工具鸡毛掸子的材料。鸡可供药用的诸如鸡肉、鸡血、鸡头、鸡脑、嗉囊、翅羽、鸡内金(砂囊的内壁)、鸡肝、鸡胆、鸡肠、鸡蛋、雄鸡唾液等等,其中也有许多部分是家庭平时常用的食材。

鸡的传统医疗价值

鸡肉的性味甘温,主治功用十分广泛,不但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强筋健骨、活血调经,对虚劳、消瘦、水肿、病后虚弱、久病体虚、健康调理、产妇补养等,效益都很显著。按中国传统食补的理论来看,吃鸡是有文化依据的。

鸡的营养成分

从营养价值来分析,鸡肉每百公克含有水分74%、蛋白质22%、蛋白质2.2%、钙13毫克、磷190毫克、铁1.5毫克等,鸡肉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尤其小鸡鸡肉特别多,另还含有维生素C、E等。鸡肉不但含脂肪量低,且所含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为小儿、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中病后虚弱者理想的蛋白质食品。

其实,脂肪是人体不可或缺的3大营养素之一,完全摒弃不食会欠缺身体活动所必需的热能,也影响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我们要拒绝的是饱和脂肪酸过高的脂肪,饱和油脂易造成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就是这个角度而言,吃食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对身体健康较有益处。而鸡肉对健康的珍贵在于它所含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鸡肉优于牛猪羊等肉品

鸡肉之所以普受欢迎,是有原因的,客观上是鸡肉比牛肉、猪肉更容易料理,而且鸡的成熟期较短,饲养较快;还有佛教国家不食牛肉,回教国家不吃猪肉,鸡肉无此宗教禁忌。从主观条件来看,鸡肉的营养价值,除了鸡皮、鸡油含脂肪高之外,所含多为不饱和脂肪,加上鸡肉含蛋白质丰富,又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营养条件。当然,要达到鸡只本身是健康食品来源,其先决条件还是要鸡的养成环境是健康的,而不是含有相当剂量的抗生素、生长激素、荷尔蒙等药剂污染在其中。

支持“为什么是鸡?”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鸡将饲料转化为肉的效能要远远高出猪、牛等动物。

以下是鸡、猪、牛产肉的效能数据:

鸡:平均1.9公斤饲料可以转化为1公斤鸡肉;

猪:平均3.5公斤饲料转化成1公斤猪肉;

牛:平均8.3公斤饲料方可转化成1公斤牛肉。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饲料(粮食)竟然比鸡肉高出四倍还拐弯!

从肉品成长的时间上来看,鸡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一只鸡从鸡雏放进鸡舍开始,到出栏,只需要46天的时间,时间短,见效快。一头猪,则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而牛,在此就不说了,所谓的“牛年马月”,是也!

这样看来,鸡,集中体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吃得少、成材块、奉献得多)和可持续发展(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理念,相当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众的国情。

你们说说,为什么不是鸡呢?

“大成”与“大鸡”

如果你想有,就有。所说的“大”,也许就是,中国人每个家庭的锅里都有一只“大成鸡”。

大成集团的老总韩家寰最近比较忙。他不停地穿梭于大陆、香港之间,因为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在他位于赛特附近的家里,客厅里是一溜书橱,摆满了各种各类的书籍。他在准备上市的路演,但还是在百忙之中会见了我们。他气色红润,谈锋很猛。谈到不久前电视台采访他的那个“波士堂”专访节目,这下又勾起了他的演讲欲。说的是某次他在一知名酒店消费后问服务员索要发票,对方唧唧咕咕就是拿不出来,末了,那漂亮服务员对他说:“你比电视里好看多了!”弄得韩家寰心里一阵甜蜜和羞涩,当然,发票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那天,我们双方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探讨了关于“大成”与“大鸡”的关系问题。

“大鸡,一语双关。首先,中国的版图就是一只大鸡,说这只大鸡崛起,恰当啊;再者,我们大成集团做的就是鸡,说大鸡崛起,不仅说我们的鸡是也要做强,更要做大。”韩家寰爽气地说。

“这个大,有什么样标准界定吗?”我问。

“如果你想有,就有。我所说的大,也许就是,中国人每个家庭的锅里都有一只大成鸡。”

“娃哈哈!”我禁不住笑起来了。“中国有那么多家庭,每家锅里有一只大成鸡,那天下的钱岂不是全被你们大成赚去了?”

“你娃什么哈哈?你是不是觉得不可能,是天方夜谭?我隆重地告诉你,完全可能。目前,大成出口到日本的烤肉串已经超过了20亿串了,整个日本人口是1.3亿,你算算,每个日本人平均已经吃了20串大成公司的出口串烧!”

“乖乖隆地东,那的确是厉害!”

“我说中国的每个家庭的锅里都有一只大成鸡,绝对是可能和可行的。目前,大成分布在东北和台南的电宰厂,每天宰杀的活鸡大约在40万只,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建设一个更大型的电宰厂,一旦建成,仅大成每日电宰鸡只的数量就在60万只左右,你算算,要不了两年,中国的每个家庭完全可以有一只大成鸡。事实上,从大成集团从事鸡肉垂直整合到现在,所出品的鸡,早可以让整个东亚国家的家庭每家一只鸡了!”

仔细一算,是哦。

完了,他还不忘亲自去厨房为我烧了几串肉。

中华民族想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除了大家都能说出的一二三四、子丑寅卯之外,对动物蛋白质的摄取也是必须的。你不能想象一个体格孱弱、缺少肺活量和胸大肌的民族能被称为优秀。

清朝末年,中国人头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憋屈了好久。好不容易辛亥革命了,又旋即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紧接着是八年抗战和国共战争。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家觉得有指望了,可是1958~1960年的自然灾害,又让刚从战火纷飞的时代缓过劲来的中国人民遭受了大饥饿的**。“**”兴起,持续了10年,中国人勉勉强强算是个人儿,走在当时的城市大街和田野,到处看见的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劳动人民。

不要说普通的劳动人民,就是国家领导人当时的生活水准也好不到哪里。在困难的日子里,毛主席他老人家发誓不吃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只好到金水桥下边不时去捞几条小鱼改善伙食,以保持营养。

现在,说这些对于新生代的孩子们来说,几近于天方夜谭。时代在进步啊,这点从城市儿童超胖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现象里边可以看出来。

然而,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的大国,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不仅要老百姓吃饱,也要他们吃好。猪肉涨价,还有别的肉可以吃啊!连饭都吃不好的一个民族,是没有资格进入现代化国家的系列的。看看那些发达的国家国民的食谱和国民平常生活的饮食要求及由此带来的身体的质的变化,不能不为我们的国家着急啊。

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轮番崛起,然后日本维新了,美国也超前了,20世纪,亚洲飞起几条“小龙”。现在,怎么也该咱们内地崛起了吧?

根据2006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食品开支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总额差不多为37%,是城市家庭开支的最大部分。同时,麦肯锡的一项研究预计,未来20年,中国内地食品市场的规模将增加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

微观一点看,中国当代的老百姓消费观念也在积极变化着。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快餐店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了饮食习惯和消费文化的演变,食品行业在快速发展。

这正是大成、也可以说是大鸡崛起的最好时机。

2005年,就屠宰的鸡只数量而言,大成是中国最大的鸡肉加工商和行业的领先者;

大成是中国肯德基最大的鸡肉供应商;

是日本伊藤洋华堂在中国最大的鸡只加工产品供应商;

也是7-Eleven连锁便利店在日本最大的鸡只加工产品供应商;

饲料方面,大成是2006年中国十大饲料生产商;

中国辽宁最大的饲料生产商;

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及越南第三大饲料生产商;

……

评估一个企业未来的远景,有时所看重的并不只是眼前的数据与排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企业运营及管理的模式。所以现在有一个新的观念在萌芽——

模式制胜。

大成迅速而准确地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领先的企业模式,并推动这种模式形成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