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

8月12日,原本打算到“中研院”去查资料,都提包要走了,忽然龙应台基金会的人打电话来,说是今天要去时代基金会访问。才想起来这个行程本是安排好了的。于是,同去,同去。

基金会的面积很小,大概只有40平方米,但每一寸的空间都被充分地利用,每一个空间都装点得非常精致。植物很多,都是每次活动的回收品,据说在用做会场点缀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如何回收放在办公室里。厕所很小,不分男女,一个大一点的马桶上面标明大号,小一点的是小号。意思是瘦子用小的,胖子用大的。执行长的办公室是半开放的,小小的窝儿,好像一个大点的摆件。灯隐在花里,只有人进去了,才打开。不大的走廊,用做会议室,开会的时候,大家都站着,这样会就开不长,一边开,一边可以蹦蹦跳跳。坐下来开会的地方也有,是顶头的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小房间,有桌子和椅子,一头的玻璃算是黑板,一头挂屏幕。这个能坐的房间是讲课用的,黑板写不下了,就写到桌子上。摆盆景的架子,第一格放电话,第二格放文件,第三格放杂物。记得只有在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我才看见过这样精致而充分的空间利用。

时代基金会是个女儿国,至少我见到的,没有一个男人。所有人都在忙,顶多只抽出空来跟你说声:嗨。有三个人招呼我们,一个是行政助理,把我们迎进来;第二个是办公室主任,给我倒茶;第三个是副执行长,给我们作讲解。而办公室主任,在副执行长讲解的时候放幻灯。究竟执行长是怎样使得她的人像陀螺似的转,我不知道,但好像没有看到鞭子。

时代基金会做了很多的事,为拉动台湾企业界的知识经济升级,贡献甚大。但是,让我感兴趣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他们的大学生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开始于2000年,副执行长赵如媛告诉我们,那年,台湾经济滑坡,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作为民间组织,他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于是开始了这个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和实践能力。从那时开始,他们每年都面向全台招募100名学生。学生若想进入这个计划,必须经过申请、面试考核。录取后,学生自己通过沟通,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团队,然后合作开展调研,做自己申请时想做的项目,碰得满头是包,受尽了挫折,然后才进入第二阶段——若干专题性的课程群,有创业的,有市场开发的,还有讲社会企业的。课程群的主持者是大学学有专长的教授,但讲授者都是企业的老总,这样等同于MBA的案例教学,一般大学的MBA专业根本开不出来。课讲完了之后,学生进入企业,由企业老总带着实习。最后,经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企业的评分,选出最拔尖的人,送到美国研修。整个过程要经过一年。学生参与这个过程,都在假期和课余时间,整个计划不收任何费用。

十年过去了,时代基金会已经培训了1000名学生,前期培训的学生,已经变成了成功的知识经济的企业家,好些人进了知名的大企业做了高管。基金会的一根柱子上,布满了青涩的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张小照,代表着每一个学生。时代基金会每个角落的艺术品,都是这些学生的作品,这个计划培训的是知识经济的人才,但很多学生很有艺术感觉。基金会一面墙上的会标,是沙子做成的,这是一个学生毕业后到南沙服兵役,用南沙的沙子堆出来的。两间办公室之间一个小小的阳台,随便摆了几张沙发,是他们用餐的地方,其中有一张沙发很别致,是用回收的纸做的。这张沙发是他们一个学生的创意,可以坐一个人,可以坐四个人,也可以坐十几个人——可以摆成各种形状。现在,这个学生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资金是同学们凑的,广告就在You Tube做。据说,凡是基金会出来的学生,只要有创意,想自己创业,同学们认可,都会得到你想要的资金——大家给你凑。

大陆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止十年。在这期间,有关部门也做了一点帮忙就业的工作,但基本上都不靠谱。民间的努力,基本上还看不见,政府做不好的事情,一般也不让民间来做。

从时代基金会出来,我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纸沙发的模型,心里不是轻松,而是沉重,什么时候,大陆也会有这样的学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