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与五常

佛教徒要受持“三皈五戒”,其中“五戒”和儒家的“五常”,其思想内容是一样的。“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五戒与五常都是人伦的基本道德,只要具备五戒与五常,就是人格的完成。我分述彼此的关系如下:

第一,不杀护生,慈悲为仁

一个不杀害生命,且保护生命的人,必是有仁爱、有仁德的人。如孟子所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作为一个君子,对动物被宰杀、虐打、烹煮的苦难,怎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一个慈悲的仁人,自然会流露出恻隐之心。

第二,不盗施舍,清廉为义

做人不仅不能偷盗,还要在利益当前,正直清廉,以自己的盈余,布施给穷困孤独的人,这就是义。金钱无法长久维持,有智慧的人,能明识因果,及时以金钱、医药、饮食等,布施给鳏寡孤独、衣食不足、疾病困顿的人,就是行义修福于当下。

第三,不**尊重,贞良为礼

“礼”是人类的行为规范。世间有礼,才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佛教对伦理的看法又更加深入,如《梵网经》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视世间一切男女为父母、兄弟姐妹,只有尊重而没有邪**的心,这种贞良的德行就是礼。

第四,不欺纯真,诚笃为信

做人不仅不可以妄言欺骗、绮语巧佞、两舌是非,还要以诚信笃实的心对待他人。因为“信”是一种清净的精神作用,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于世了。

第五,不乱食用,明达为智

古人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乱吃东西,尤其不要吸毒、抽烟、喝酒。因为酒能乱性,会使人神智昏迷;饮酒败众德,会使人造作诸恶。《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等不堪的情况。而且饮酒过量,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残害身心,不可不慎。

儒家的“五常”和佛教的“五戒”,不论是入世还是出世,其内容都有共同的地方。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人伦纲常,佛教以“五戒十善”为人天乘的修行。都是希望世人以此趋向善道,共创美好的生活,其教化意义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