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摄法

佛教有四种度化众生的方法,称为“四摄法”,也就是以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四摄法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是为人立身处事的准则,《华严经》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菩萨随化度生,须善解种种方便,故先以四摄法摄受众生,比方说我布施给你,让你产生好感;我对你赞美,让你欢喜和我相处;我给你种种利行,给你方便;我以同理心与你相处,得到你的信任,如此就容易让你得度了。关于“四摄法”,说明如下:

第一,布施,法施重于财施

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医药的财施,还有法施,也就是知识道理的教导、方法技术的传授,或是讲说佛法勉励怯弱者,让他们身心健全,能凭自己的能力自给自足、自立自强,甚至有能力帮助他人。财施,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因为物质钱财会有用完的一天,如果是传授技术、讲述佛法的布施,才是用之不尽的宝藏,才是根治贫困、救济残弱最彻底的方法,所以,法施重于财施。

第二,爱语,法语重于软语

“爱语”并不是说一些谄媚、奉承、虚伪、言不及义的语言,而是要讲说佛法让他人受用。例如让你了解慈悲、向你解说戒行、告诉你如何忍辱,使众生心安而明义理,让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尽。《礼记》说:“安定辞,安民哉。”“安定辞”就是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而说真实的语言、安慰晓喻的语言、欢喜庆祝的语言、善巧柔顺的语言,使对方充满信心与欢喜。借由爱语与众生结善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第三,利行,法利重于俗利

世俗上的方便利行有限,佛法上的利益之行无限。例如帮忙照顾小孩、帮忙提重物、听人诉苦、走路时礼让行人、坐车时让位给老幼妇孺、协助盲者过马路等,这些都是有限的利他之行。佛法上的利行是舍弃自利,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冤亲平等的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欢喜信受佛法,如佛陀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都是难行能行的利他之行。

第四,同事,法同重于人同

我们常听人说,我们是同乡、同事、同学、同宗,这些的相同,只是“人同”,都是有限的;法同则是指见解上的相同,而且能随缘随众,就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说,对军人讲政治、对老师讲教育、对商人讲经济、对学生讲未来学。不但是对各种领域、各个阶层的人,讲说他们熟悉的话题、语言,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能与对方感同身受,如此才能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四摄法”不限于用在度化众生之上;在社会上,不论哪个部门、哪个阶层的人,能懂得善用“四摄法”,必能于其中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于其中获得自他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