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

在《论语》里,孔子告诉子贡,他的博学多闻是“一以贯之”而来的。天下各种事物的道理,其实都是相互贯通的,所谓“一理通,万理彻”,明白了一种事物的道理,贯通于各类事物之中,自能明白天下万物之理。所以程颐说:“物不必为事物,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这就是“一以贯之”,举四点事例说明:

第一,一切小人必有谄曲

欧阳修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生性贪图名闻利养,对人说话拐弯抹角、虚情假意、巧言令色。他们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会向前攀缘,说些诿曲不正之语,这就是小人的行为。古语云:“小人以身循欲”,小人是以自身的利益与人来往,其口甜言蜜语,其腹必暗藏伤人之剑,所以对于小人要谨慎与之来往。

第二,一切江河必有迂回

世界上的江、湖、溪、河,不可能是一路直到底,它由上流流经峡谷腹地,受到石林的阻碍时,自会向外分支流去;若遇群山交错,也会因此而迂回流动。因此,我们常形容河流的蜿蜒如“斗折蛇行”。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能够无风无浪、平步青云地走完一生;但是若能像江河一样,即使遇到了阻力,依然奋力寻求渠道,勇于前进,还怕没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吗?

第三,一切丛林必有互依

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重重的树木,互相包容、依赖,才能成为丛林。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成功的背后必是众因缘的相互依存与成就。就如先人的开山、帝王的建朝,甚至企业的开发、家园的成立,乃至一顿饭菜、生活周围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众人团结合作、勤劳不懈的成果。

第四,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快乐的来源,不在于物质的享受,不在于别人语言的赞美,也不在于自身拥有多少财富。生活的快乐,来自“自在”。观世音菩萨又称为“观自在”,看人、观事,都能自在;观境、看心,都很自在。自在才不会有焦虑悔恨之心,自在才不会有害怕失去的恐惧,自在才能无所贪求,自在才能洒脱知足;生活所以不得安乐,就是因为不能自在,所以大家要求安乐,必须先求得一个自在的心。

“一以贯之”的道理,能够将之应用于生活之中,必然能将世间之理融会贯通,而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