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楼梦》

——曹雪芹,他是昨天的,但也是今天的。这部书将同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一路同行,向前走去。

阅读,并不都愉悦。有愉悦的阅读,也有不是那么愉悦的阅读。

人的一生,其实阅读的最大一本书,是生活,是现实,是社会,是命运。年过古稀的我,这本大书,读了快一辈子了,差不多也该读完了,总结起来,无非碰过钉子,翻过跟头;无非挨过板子,打过屁股,从来也不曾阅读出来什么愉悦。不过,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不值提起,也不必提起。

对于书籍,对于各式各样能够到我手中的书籍,给我带来的愉悦,是心存感激的。在二十多年含垢忍辱的日子里,给我留下最多的阅读愉悦,当数曹雪芹的《红楼梦》了。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匡地,但《红楼梦》用一个用文字建造起来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式的美学世界,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无论你以什么心情去看,都会给你以惊奇、以赞叹、以感慨、以陶醉、以温馨、以诗意,以及心灵的震颤、幻想的神驰。

这时候,你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被打板子也罢,被踢屁股也罢,钉子碰得七荤八素也罢,跟头跌得头晕眼花也罢,乃至于像家常便饭似的,低人一等的歧视也罢,画地为牢的禁闭也罢,人皆白眼的排斥也罢,摘了帽也还是右派的不屑也罢,都会在这部不朽的史诗中忘怀,久而久之,捧起这部《红楼梦》,就是对于身外一切纷扰的遁逃。

也许是一种阴差阳错,《红楼梦》这部书,甚至在最革命文化的极左年代里,也不曾被禁绝过。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一位领袖人物说过,这书至少要看上五次,他就看了不知多少次。这句从未见诸文字的“最高指示”的定性,竟使得《红楼梦》一书,从来是各方都能接受,都允放行的文学读物。应该说,中国的读书人,这些年来,大致都经历过,一、无书可读的禁绝时代;二、只有一种样式、一种体系、一种规格、一种思想的书,而无其他书可读的设限时代;三、是今天这种基本上什么书都有可能读到的逐步放开的时代。

我不甚害怕那些岁月里的熬煎,那是无法逃脱的,也可以逆来而顺受之。只是害怕无书可读,那种孤独,才是真正无法排解的。每当碰到这个阅读的空白期,我就会在工地的那数十人聚居的工棚里,就着自制的墨水瓶煤油灯,读我那一本本薄薄的《石头记》。

鲁迅说过:“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和求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春华秋实,你付出得多,你收获得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这是我读了一辈子的书,从十几岁时读起,一直读到今天,八十多岁了,仍时不时要翻开这部书中的某一回、某一节,像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样,追求这个“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永远读不完,也是永远读不厌的书。是能够得到求知的满足,也是能够饱享消闲的愉快的书。最初读时,如山**上,应接不暇,流连往返,美不胜收。后来读时,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恢宏堂奥,气象万千,学无止境。老实说,曹雪芹笔下的世界,离我们很远,然而,我们却有如同身在金陵那条街上的亲切感觉。他所描写的那些人物,与现实生活已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知为什么,却总能在心灵深处得到呼应、共鸣。所以说,《红楼梦》不是梦,而是昨天和今天,今天乃至明天的存在;历史和现实,当今以及未来的延伸。

因此,《红楼梦》给我所带来的阅读愉悦,一、不论从哪一页翻开来阅读,不论从头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能很快进入角色;二、不论读过多少遍以后,再捧起来读下去,都能找到与前不同的,每读每新的体会;三、不论时间和空间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变迁、变化,甚至变异,这部书籍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永远有话好说的强大生命力上。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众家评点的《石头记》,解放后未见流通,也未见介绍和推荐。如今谈《红》,无不捧脂,其实,真正就文学论文学来读这部小说,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的这部书,是很不错的版本;相反,甚嚣尘上的脂砚斋评《石头记》,倒是钻进去很难摆脱的迷宫。如今,许多掉了魂的红学家,像得了魔症似的沉醉于脂评之中,与小说和文学的正道,不知偏离到什么地方去了。

对我来讲,有梦,也就意味着还有希望、还有未来。

而有希望、有未来,自然也就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这就是这部须臾不离的《石头记》,在那些年里,曾经给过我的启示。

不管如何,《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是值得每个人认真一读的。这部书的伟大之处,便是你投入多少工夫,也必将获得多少教益,不会落空的。如入宝山,满载而归。我还记得我用最笨拙的统计学方法,将《红楼梦》中语汇的出现次数,抄成一大厚册,这些最原始的训练,也许并无实际意义,但让我多少懂得大师如何操控语言,如何遣字用词,如何驾驭生活中的白话,用在文字上。后来,我渐渐地悟到,读书读书,重点是读,多读了,读多了,你会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我是赞成不必抱着太高远的目的,去读这部不朽之作。当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读,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教科书角度读,从追求人性、爱情和自由的角度读,从护官符、四大家族、贵族与奴隶的阶级斗争角度读,从“红学”诸家考证的角度读,也不是不可以。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读,我倒偏向晋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像《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只有不断地读,经常地读,才能自然而然地熟悉它、了解它,然后,再读,而且多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有更深入的体味,也许对于自己的历练、见识、理解、感悟,当然也包括写作,一定是有所助益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很有道理的。有志文学的年轻朋友,不妨这样试试。

尤其,当你,当我,当他,在人生的路程上,碰到了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碰到了迂回曲折的艰难关头,碰到了悲欢离合的感情波澜,碰到了意兴阑珊的怅惘一霎,这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书,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遭遇、情节、故事,也许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而豁然开朗,而幡然觉悟。

曹雪芹,他是昨天的,但也是今天的。

这也是《红楼梦》永远能够具有青春活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他,和他的书,将同我们,同这个现实中进展的世界,一路同行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