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今年,清明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这是顺应民心的善举,亦是对传统民俗的肯定。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外,尚有清明与重阳。俗话说,有节必有俗。千百年来,这些节日已被赋于特定的文化意义。如春节,是送旧迎新、亲人团聚,元宵看灯,端午划龙船,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敬老等等。而清明,在老百姓心中,是一个祭奠先人、踏青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为春季的第五节。其时,北方万物昭苏,江南草木欣欣,凛冽的北风换成温暖的东南风,湿润的地气融化了萧瑟。单从气候上看,清明的确是个生机勃发的好日子。

但国人赋予清明节的第一要义,不是赏春而是扫墓。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唯有中国汉民族设立一个节日祭奠先人。清明扫墓的风俗,汉代已有,但大盛于唐代。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由此可见,在唐代,无论是官员还是庶民,都要出城扫墓祭祖。

历代诗人,为清明扫墓,留下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如: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张继《闾门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宋·黄庭坚《清明》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三位诗人,或在顺世,或在乱世,但到了清明这一天,都不忘祭扫先人墓庐。大凡缅怀与追思,都会令人忧伤。所以,每临清明,国人的情绪都不免惆怅满怀。杜牧的清明诗,大约是这种情绪最传神的表现。他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时读这首诗,便很害怕清明节下雨,因为这时节的雨,淅淅沥沥、冷冷清清,真叫人忧思不绝如缕。这时候不思念先人,便觉得无事可做了。

以后读到另一类写清明的诗,又感到清明也可以欢快。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这两首诗都写得很优雅,也渗透了富贵意识。可见,古时的达贵官人,尽管也扫墓,但更热衷于踏青。这么做,倒有不负春光的感觉。但因为清明这一个节日,主要的内容是祭奠。所以,如果过于欢乐,反倒觉得有悖于清明的意义了。毕竟,一年三百六十日,哪一天都可以欢乐,留下清明这一天给忧伤、给怀思、给故去的亲人与先贤,也不枉咱们作一回人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