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十七父子双完婚

8.十七父子双完婚

康熙五十五年(1716),一部亘古最全的汉语《康熙字典》编撰完成。边远小县赣榆还没见到这部煌煌巨典,教谕吴霖起却看到了巡抚学政下达的公文,通知各县于当年主持县试,一律接受生员报名。但那时朝廷有规定,生员报名须在原籍的出生地。鉴于吴敬梓已随父在赣榆入学,吴霖起还是在赣榆给儿子报了县试生员的考名。刚报过名,全椒家里那边告知,老爷吴旦再次病危,要吴霖起立即返回。

可赣榆这边,吴霖起正忙碌得不可开交,此时离开真放心不下,本不愿请假的他又不得不向知县告假。知县沉吟半晌说,界首、二郎口那边的社学形同虚设,大墅、三合集等地也没落实。忠孝自古难两全,你身为朝廷命官,该如何办,你仔细想想自便吧!

吴霖起是典型正统书生气十足的小官,知县说了忠孝不能两全让他自便,他只能往尽忠国家而牺牲自己上想,不然他就不会从自家拿钱修缮公家的学宫了。事后,县衙的师爷提示他,按说,你吴教谕的差使一直干得不错,也没有正经休过假,虽回过两次老家那是为修学宫筹款,这本是公事,可知县却当你是回去办私事了。当官不把上司心理揣摩沟通得面面俱到,那就是白干!

吴霖起没心思揣摩上司心理,却不能不想想怎样忠孝两全。想来想去,想到了朝廷那个生员报考必须在原籍的规定,决定让厨娘香儿陪吴敬梓回去替他尽孝,顺带在老家那边把试考了,并代为处理一些琐事。

得知父亲这一决定时,吴敬梓正在学堂跟同学们辩论,是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引起的。有一同学很不赞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法,认为没人做得到。吴敬梓却反对说,我父亲就能做到!他拿家里钱,修县里学宫,家人都指责他,他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就是这时,父亲来叫他回全椒老家探望祖父的。吴敬梓不禁喜出望外,便丢下与同学的争辩跑回家。

吴霖起知道,全椒那边,碰到哪样事情,办起来都不简单,所以再三跟厨娘香儿和吴敬梓交代,遇了拿不准的事,一定两人商量,然后再由儿子出面说才是。厨娘毕竟是大人,而且在吴家有着尽人皆知的特殊身份,即实际的吴敬梓的半个娘,吴霖起的半个妻。厨娘香儿听得很认真,一一记下后,很认真问道,老爷说的事我都能办到,可一旦族人问起我,你个小小厨娘,不就是教谕家的下人嘛,我可否说个啥名分?

吴霖起急了,托你办这一桩小事,咋还提什么名分?你只管说是我让你陪少爷回去行事就是了!

厨娘香儿一脸委屈,我跟你在这天涯海角几年了?饭菜烧得,缠绵也似家常饭一样有得,到头来还是没名没分的,这叫啥事吗?

吴霖起问,你要啥名分?

爽快的香儿说,我担的什么责,就该有什么名分,老爷让我回去担的都是主事夫人的责!

吴霖起连忙认真制止,切不可这般胡说,我还有母孝在身,此时怎好提这名分?

香儿不再争辩了,只说,看把教谕大人吓的,若人问起,我就说,你和我,是小葱伴豆腐,一清二白是了!

厨娘香儿就是这样带着少年吴敬梓踏上归乡路的。不过这可是要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去处理一件繁琐的家事。至于事情如此安排是否妥当,吴霖起已没有其他办法了。

厨娘香儿带领意气风发的敏轩少爷,风尘仆仆回到全椒,这让吴府上下好生失望。这俩人回来,能当什么事儿。但香儿的出现,却勾起吴府往日一个话题。

这不是香儿吗?那年她钻进老爷睡房定是真的啦!

香儿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稳稳当当并不去理会。她自小入探花府当下人,吴家的事没她不清楚的。在她眼里,吴家最重要的人脉关系,是吴家与金家的几辈子姻亲,因此关于香儿的话题也与金家有关。那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一个雨夜,吴霖起顶雨急匆匆去茅房解手,与也急匆匆去茅房的香儿撞了个满怀,从此两人关系逐渐发展到不可告人。但必须说明,吴霖起与香儿这种关系发生在他的夫人金氏去世之后。香儿曾多年服侍久病的金氏,金氏一直喜欢这个勤快善良的丫头。吴霖起和香儿都相信,金氏在天之灵一定也会赞成香儿接替自己的位置。

吴霖起和香儿的私情,吴府差不多都知道。只是吴霖起事后不久就去赣榆赴任又带上了儿子,父子俩日常生活都需有个厨娘照料,与其在异乡雇个生人,倒不如带上千般愿意的香儿最为合适了。香儿随之而行的消息尚不确切,所以香儿离开探花府后,就不再有人议论此事。

全椒书办吴雯延听说过继给堂兄的亲生儿子回来了,便打发儿子吴檠把吴敬梓叫到家里。打听过赣榆的情况后,不免长叹一声,他本指望长房长子回来顺便了断吴家的纠葛,看来还是不会出头。

吴敬梓倒没这许多杂想,他只是念着金两铭和叶惠儿等那些童年朋友。所以诸事稍毕他便伙同吴檠去红土山拜望叶先生。

叶郎中家柴门依旧,最先迎出来的还是那条黑狗,吴敬梓不免奇怪,狗都有些苍老了,怎么还记得他。惠儿一出来,又让吴敬梓大吃一惊。惠儿长高了,熟桃子似的,令他一望便眼睛发烫,活活一个待嫁的新娘。惠儿望着眼前的吴敬梓,也是一愣,然后才回过神而朝院里喊,来客人了!

郎中叶草窗见来的是好久不见的吴敬梓和吴檠,高兴得忘了形态。县衙教谕的公子远道还家,却能带了县衙书办的公子登门来看他,这是多大的荣光啊。叶郎中曾对惠儿说,像吴敬梓这样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并见解过人的世家子弟,真如凤毛麟角。此时又见,不但长大了,脱了身上稚气,还增了书卷气和男儿气,便朗声道,看来男儿非要出去闯**闯**才好,才三年多工夫,出息得让老夫不敢小瞧啦。

叶郎中又把二人让至书房,只几句寒暄,也无须叶先生多问什么,吴敬梓便主动滔滔不绝说起赣榆的种种见闻来。叶先生饶有兴味地不时插上几句,竟使吴檠心里泛上一丝妒意,怪吴敬梓把自己冷落一边。他哪里知道叶郎中内心对吴敬梓那份喜爱之情,这忘年之交的一老一少,神交默契,不是别人能够理解的。

悄悄凑在一旁的惠儿,瞧着敏轩哥哥侃侃而谈的样子,心里也不由生出丝丝妒意,她明白,探花府的吴家不会向草医叶家提亲的,这让叶惠儿心里有些酸苦,但却无法改变她对吴敬梓的牵挂之心。吴敬梓却没理会到叶惠儿心里的微妙。

叶先生见惠儿总是暗中凝看吴敬梓,那眼神平时是没见过的,他忽然感觉自己的女儿对吴敬梓的好感超出了常人,只可惜自己身世卑微,否则该到吴府给惠儿提亲的。

吴敬梓丝毫没理会到叶郎中父女内心的微妙,只顾继续谈着自己的高兴话,直到吃饭才打住话头。饭后借着酒劲儿,吴敬梓也无所顾忌了,拉过惠儿,在院子里讲起了汤显祖的《还魂记》以及《西厢记》。吴敬梓一言一行都深深打动着叶惠儿,她恨不得也跟吴敬梓走一走,竟控制不住靠近了吴敬梓。一股女孩特有的气味扑入吴敬梓鼻息,使他忽然口渴得很。叶惠儿急忙进屋取茶,递给吴敬梓时,也不躲避双手相触,竟不由自主多享受了一瞬那微妙的感觉。天色已晚,吴敬梓依依不舍与叶惠儿相看了几眼才离去。他们相互成了各自心中的一个美梦。

吴敬梓绝没想到,他这次全椒之行,给自己的人生扭转了一个方向,这的确不是他父子刻意而为的,就像山间之溪,大雨来了,自然溪满水湍。可是这件事最终酿成的后果,却使一个天资聪颖好学的多才少爷,从此掉进了生活的泥淖,开始了无休止的挣扎。因为这年,吴府当家人为吴敬梓与全椒名门陶李钦员外的女儿陶媛儿,订下了姻缘。

就像厨娘香儿对吴府的认识那样,吴家的家业虽然庞大,人丁兴旺复杂,可这一家上下跳不出姻亲的圈子。吴家的姻亲大多是套了一层又一层的金家。除此之外就是跟金家联姻的陶家。吴敬梓与陶家女儿的婚姻,早先吴霖起夫人金氏在世时就提过。那是吴敬梓十二岁时,夫人金氏在香儿的陪同下,到五柳园那边的陶李钦员外家串门时提的。陶员外便是吴敬梓舅爷金榘的大舅哥。

关于吴敬梓与陶媛儿的婚姻,全椒县民间多有流传,史志也有提及。不过属于那种青梅竹马一块长大,两家长辈为联姻而包办,先订亲后恋爱那类为遂老人心愿的婚姻。因都没见过世面,也没接触过他人加以比较,所以还算和美。这方面无资料可说,也无须多说。

康熙五十七年(1718)秋,襄河北岸,吴家探花府大张旗鼓为长房长孙吴敬梓操办了婚姻大事,把陶氏家族的媛儿娶进门。吴氏大家庭并不是看重郎才女貌,更看重的是亲上加亲,把原来与金氏家族二百年不断的血缘关系又延续了下去。探花府吴家,五柳园金家,大陶庄陶家,一条婚姻纽带继续将三大家联系在一起,各家都很满意。教谕吴霖起更是如此,对于他来讲,无论是作为人父,无论是作为老爷吴旦的长房长子,他终于把传宗接代这件头等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嗣子。往后的责任,就是管束嗣子在举业上下功夫,把科举世家的传承延续下去。

吴敬梓的婚事,就是十六岁那年代替父亲回全椒最终定下来的。这一次全椒之行,吴府上下的其他大事依旧撂在一边,不能梳理打点,全靠一件件喜事掩盖着。这些事的前后当中,厨娘香儿已成了吴霖起实际的内人,里里外外也都认可了。

在吴敬梓成婚之时,赣榆县的县试如期举行。吴霖起把当时的考卷誊写一份,让吴敬梓婚后在家答了,事后再找柬事们给评判。这份试卷真的十分出色,评判的人都说,这是全县最好的生员卷。这一年,赣榆县一共产生七名参加乡试的生员。因为吴敬梓没有正式参加这次县试,所以不在生员之列。吴霖起万万没想到的是,恰恰因为吴敬梓这桩婚事,使他的举业功名最终全部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