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

如翡翠般碧、似明镜般亮的一片水,泱泱数十里铺展在这里,填平了一个个山谷,盖住了一个个山洼,把连绵百余里的一座座山峰,紧紧地搂在自己的怀里,亲亲密密。

一座座陡峭的山峰,依偎着这湖碧水,向蓝天挺起伟岸的身躯。从海平面算起,她那庞大的躯体,高达一千六百多米,壮实得跨越四个县域。多棱面的山峰,一座拥着一座,向蓝天插去。于是当地人说:“这山哇,多达四十八面,面面奇秀!”

山依着水,水偎着山,情绵绵,意切切。

山,因水而无比雄伟;水,因山而格外秀丽。

这山,是湘中的一位汉子,名龙山。

这水,是楚地的一位姑娘,号白马湖。

原来,这里是没有湖的。

一座一座山峰在这里耸立。东边的山峰与西边的山峰之间,形成了个狭长的洼地,连绵百余里。这长长的山洼里,有一条溪河流过。那是湘江支流的支流孙水,也许是这里地处僻远而地势险峻,千百年来,终年土匪出没。直到那一年,一个伟人站在天安门城头庄严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匪患才开始在这里灭绝。

上世纪50年代末,那个国人敢想敢干的年月。方圆百余里的成千上万的山里汉子和山里女子,汇集到了这里,用锄头,用扁担,用火药,用钢钎,没用水泥,没有钢筋,用一担担砂土,筑起了一座高达28米的大坝,把两座山峰连到了一起,将流淌了千百年的孙水截断了。我听许多人许多人说,那年冬天,寒风在山谷间呼叫,天上飞着雪花,大坝工地上,筑坝的汉子们,赤身**,吼叫着,抬着巨大的夯石夯实着坝基。筑坝的山里女子们,也只穿着一条短短的**,用她们平日唱山歌的清丽的嗓子,呼喊着劳动号子,抛打着夯石。她们胸前那一对对**的**,随着她们的号子声,随着上下抛动的夯石,在抖动着,抖动着。要知道,她们中的不少人,还是尚未结婚的姑娘啊!

每每听到这里,我的心中就热热的。眼前,就出现了那个大坝工地,就出现了那些筑坝的汉子与女子。这些汉子和女子,不也是一道大坝吗,不也是一座高山吗?这道坝,这座山,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灵魂呵!

一道没有钢筋、没有水泥的大坝,就这样筑起来了。

一个宽达11000亩、容纳了6650万立方米水的大湖,就这样出现在这深山里了。

这些往日白白地流走的水,今天听话地通过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渠道,流入邻近两市一县18.3万亩的农田,化做谷浆,去壮实一串串谷穗。她,成了湘中有名的旱魔的克星!有数字显示,半个世纪来,她使18.3万亩农田增产的粮食达60亿公斤之多。平日,她还推动一台台发电机组,使这有形的水流,化作无形的电流,通过一条条小小的电线,走入很远很远的城镇和乡村,给世间送去一片光明和温暖。

就在一个世纪即将走进历史、一个世纪就要来到世间的时候,1998年春天,数千位作家、艺术家联手,后来又有科学家加盟,在这湖碧水旁边,在这座高山下面,建起了一个文化扶贫工程——作家爱心书屋。

深山出平湖,平湖给千百亩农田送去了丰收。然而,由于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贫穷仍然留在这个山区。一个作家在走访了数十个贫困县、上百个贫困村之后,感悟到:“知识是致富的翅膀。”他决心与全国许许多多作家朋友联手,在这个贫困山区兴建一个“作家爱心书屋”。如今,七年多时间过去,4座“作家爱心书屋”、12个“作家爱心书柜”,在这片山区里建起来了。包括巴金等文坛泰斗在内的全国四千多位作家、艺术家献出了自己所著、自己所藏的十多万册图书。

这也是一个湖呀!这是一个知识之湖,一个智慧之湖。

这个湖的水,也在灌溉着一片片田垅,那是成千上万的山乡青少年的心田!

美哉,白马湖!

伟哉,作家爱心书屋!

(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