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的源泉

我曾说过,我的魂魄与煤矿有割舍不断的缘分。岁月如白驹过隙,许多的世事、人事渐渐成淡淡的记忆,然而,那高高的井架、轰鸣的机器,那朴实无华的矿工兄弟姐妹……却时常在我记忆的深海中浮现。煤矿,那是我的精神家园啊!

当洪山殿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作家郭超华先生将厚厚的一沓文稿郑重地交给我,要我为其作序时,我不由得心里一热,细细地翻阅了作品的条目与内容。这是一本至今仍在洪山殿这片热土上工作和从这走出去的众多心有洪山情缘的人的一本散文合集。这些作者和作品,如石子飞过水面激起我记忆中的层层涟漪。我曾经在原涟邵矿务局本部——洪山殿工作过多年。我也曾多次下到洪山殿矿区的鲤鱼塘、彭家冲、蛇形山、咸沙坝工区采访,还在那里的工作面、掘进头与矿工兄弟一起流过汗水,吃过班中餐,那里生活着至今还与我有着往来的矿工朋友。对于这样一方热土,我是深怀着感恩之情的。这些年来,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去一次洪山殿,去看望“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全国劳模喻雨初等工友,感受洪山殿走过的每一步,感悟发生在那里的或大或小的变化,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愉悦和振奋。

现在的湖南省煤业集团洪山殿矿业有限公司是由原洪山殿实业有限公司(洪山殿煤矿)破产改制重组的国有控股企业,经历了凤凰浴火重生的艰难过程,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妥善的处理,企业呈现出稳定和谐的景象,得到了省有关部门、湘煤集团和娄底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值共和国六十华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湘煤集团成立三周年、涟邵建局五十周年、洪山殿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际,洪山殿的散文文集《黑里透红》即将公开出版。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走到今天,步子虽有些蹒跚,却走得坚强,她的活力来自何方?

活力来自传承的信仰。其实,信仰的力量不是包装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能清醒地意识到信仰的力量——这种文化氛围的存在。这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生活得非常自在,并没有意识到周围的环境——空气的存在一样。只有身临其境,与矿工兄弟同呼吸共命运,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洪山殿矿区从1958年建井开始,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风雨历程。那种以“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深入到一代又一代洪山人的心灵深处。

活力来自乐观的信念。在困难、挫折、矛盾面前,不回避、不低头、不言败,始终昂扬着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刚浮出水面的芙蓉,舒展而洁净。一个矿山可能因资源等因素而枯竭,但永不枯竭的是煤矿人改变面貌、顽强拼搏的心。从这个偏远的矿山走出了像魏文彬、梁瑞郴、安鹏翔等一批著名的电视湘军、文学湘军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也走出了像陶纳、王亲生、陈新华等一批领导干部、学者,还有陈德勋、刘梦麒、肖百容等优秀的矿工子弟。他们以勤奋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活力来自朴素的信心。《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们民情淳朴,抱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真理。面对亲人的嘱托,在八百米深处开采着光和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坚守着岗位的职责。他们坚信,有耕耘、有汗水、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会有感悟、会有收获。就像脚底下的煤炭,黑不溜秋的,可你把它丢进火塘里,就会迸发出无限的温暖。过程是充满艰辛的,那种喷涌式的绚丽姿态将会擦亮所有人的眼睛。

我在熟悉的矿区徜徉着、琢磨着、回味着。罗丹说:“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煤矿,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魅力持久的乐土。

(原载2009年第4期《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