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开

村子坐落在半山腰。

这山,不见树木,不见泥土,放眼望去全是龇牙咧嘴的石头疙瘩。一代一代的冷洞人,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展现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多少代人都梦想着从这石疙瘩中走出困境,走向富裕,多少代人都失望地告别了人世。然而,每一代冷洞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祖辈的心愿不息地奋斗着。

朱昌国这一辈冷洞人,登上了人生舞台,走进了这个石头世界。2001年,朱昌国被选举为冷洞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前辈们打下的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树立了三个目标:要使冷洞人吃饭有米,出行有路,花销有钱。通过八九年的奋斗,全村在石头的缝隙里种植了两千二百二十四亩金银花,造地三百三十六亩,地变田两百八十六亩,全村家家户户不仅吃上大米,还有余粮出售,村民吃粮、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村新修了二十多公里公路,建起了金银花加工厂,每年仅金银花一项,农民收入最多的达两万元。全村人均收入从2000年以前的不足六百元,上升到两千六百多元。石山上披上了绿装,两千二百多亩金银花,有八百多亩已进入盛花期。眼看着,石山会一年比一年绿,金银花会一年比一年开得鲜艳,村民的日子会一年比一年红火。这位村支书在心中暗暗定下的目标,已稳定地实现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0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降临到了这片土地。这个原来三天两天就有雨水光顾的地方,从这年的八月份起,竟一连二百四十多天滴雨未下。到2010年3月,全村各家各户水窖、水池中的水,已剩不多了。一天晚上,朱昌国在心里计算,全村一千六百三十二口人,每人一天按一百斤水计;全村两千二百亩金银花,每亩一天按一吨水算,这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啊!水窖、水池里的水,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朱昌国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这时候,爬在石疙瘩上的一片片绿色在变黄、变枯。全村百分之三十的金银花卷叶枯死了。

怎么办?怎么办?

这场天灾考验着冷洞人的决心,更检验着冷洞人的智慧。心急如焚的朱昌国,猛地想起在电视中看到的西北缺水地区在地里搞滴灌的事,然而一时间,他们不可能买来滴灌设备,铺设滴灌管道。他决心土法上马,立即找来一个空饮料瓶子,灌满一瓶水,在瓶盖上钻一个孔,放在一株金银花蔸蔸边。水流很畅,一瓶水很快就流完了,这样节水效果不理想。于是,他在瓶底部钻一个小孔,利用瓶盖的松紧来调剂水滴的大小急缓,效果极佳。他在一株已经卷叶的金银花上连试三天,卷起的叶子终于又舒展开了,眼看已枯死的金银花又鲜活了。

保住金银花,就是保住冷洞人的钱袋子啊!

一时间,到哪里去弄来数十万个空饮料瓶子,给数十万株金银花“打点滴”呢?朱昌国使出了浑身解数。打电话向市里领导汇报,求媒体记者援手,叫儿子到市里各废品站收购,让儿媳到兴义市八一公园设点募集……他们的这种与天抗争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一座城,兴义城里的学生、干部、老人都为他们收集空饮料瓶,当地的驻军还定期为他们驱车送水,两千多亩石山上,十万多株金银花,都打上了“点滴”……

枯卷的叶子又舒展开了,石山上又铺展开了一片生命的绿色。一株株死里逃生的金银花,正在聚集力量,将为可亲、可敬的冷洞人,献出鲜艳的花朵!

这个石山上的村子,又将迎来开花的季节!

(文中所述的冷洞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乡西南部。本文原载201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该报编者加了题为《文学,为不屈的民族精神放歌》的按语:旱魔在中西部一些地方肆虐,人们在英勇抗击。近日,参加“走进红色岁月”采访活动的部分作家来到贵州和湖南等正在遭受旱灾的地方。他们深入村寨,对旱灾给当地环境和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感同身受。艰苦的生存环境、罕见的大旱景象、有效的抗灾自救、可贵的乐观精神——他们在经受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从中真切感受到了在灾难中激扬起的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