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之子——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关注人类命运和前途。他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第九交响乐》,就是一部规模宏大、形象丰富的交响曲。《第九交响乐》充满了关于人类命运的思想,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苦难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对全人类解放的颂歌。可是,大家是否了解,他的许多灵感都来自气象万千的大自然呢?

少年时代的贝多芬曾伫立在故乡美丽的莱茵河畔,眺望峰峦起伏的七峰山,凝视着冲出峡谷的莱茵河水,当他倾心欣赏大自然万千变化时,音乐的灵感在心中萌动了,他沉默不语,很遗憾地轻声对身边正要和他谈话的人说:“对不起,我正陷入美好的遐思,请别打扰我!”

对贝多芬来说,“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一八一五年时认识贝多芬的查理·纳德说过,从未见过有人像他那样爱花木、云彩……他似乎是靠着自然而生活。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贝多芬每天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浏览城郊的田野风光。在乡间,他喜爱从黎明到黑夜独自在野外散步,不戴帽子,顶着太阳,冒着风雨。有时衣服淋得透湿,他也不在意,尽情在风雨中享受自然之趣。在创作了《第六交响乐》若干年后的一天,他跟一位朋友在林间小道散步时,他非常激动地指着面前的一条小溪对朋友说,交响乐中《溪畔小景》的创作构思就是在这条小溪的潺潺流水声茂密树叶间小鸟的啾啾歌唱中完成创作的。

贝多芬热爱大自然,拳拳地眷恋着故乡的土地。他把故乡的莱茵河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父亲”。那冲出峡谷的激流,两岸茂密的树林,沙滩上艰难跋涉的纤夫,远处七峰山的严峻的身影,破败的村落、废弃的古堡……一幅幅美丽而又苦难的乡村画图,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回声。后来他虽然离开了故乡,但生命里最初二十年的美好回忆,却刻骨铭心。怀念少年时代心中的梦境:那晨雾笼罩的白杨;那根须浸泡在水中的细柳……

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曾写到:我的故乡,我出生的美丽地方,至今清清楚楚在我眼前,和我离开你们时一样,当我重见他们,向我们的父亲莱茵河致敬时,将是我一生最幸福岁月的一部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不仅使贝多芬精神上的痛苦得以平复,而且使他获得大自然气质和创作的灵感。他到野外散步,常常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急匆匆地在本子上记录突然萌发的乐思。他说,我带着谱纸在山谷土丘里走,乱涂了一大堆。没有人能像我这样地爱乡野了。他最喜爱去的场所,就是传为美谈的“显痕勃伦的树根”。人们大多知道他的习惯,所以许多描绘贝多芬的画都以这个树根为背景。他有不少乐曲的主题,都是坐在这个树根上构思的。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想着,神思便恍惚起来,忽而不停地写乐谱,忽而站起来跑到很远的地方,就像一个疯子。他的好朋友兴特勒说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也说: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热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创作乳汁,铸造了乐坛的辉煌。因此我们称他为大自然之骄子。世界音乐巨子如此情系大自然是否也给今人以启示: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花鸟虫鱼飞瀑流水皆消失了,还会有奇迹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