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击命运的挑战

一八二二年,贝多芬亲自指挥预演自己几经修改的歌剧《菲德里奥》,当演到第一幕的二重唱时,由于舞台上的歌声他一点没听到,他指挥的速度减慢了,乐队跟他的指挥演奏,歌手们却自顾自地匆匆演唱,结果一片混乱,乐队指挥建议暂停,重新开始时,混乱又发生了。演奏中断了,贝多芬不能再指挥了,可是谁也不敢告诉他。贝多芬惶然不解,把好友兴特勒招呼过来,用手指示意兴特勒写出原因来。兴特勒写道“恳求您勿再继续下去,回去后我告诉您理由”贝多芬跑回家,倒在沙发上,神情像死人一样。兴特勒要走,贝多芬拦住他,要他将自己送到著名的耳科医生那里去……

以后,贝多芬称这一天是一生中“致命的一天”。耳聋的灾星降临到一个音乐家头上,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

其实,早在一七九六年,贝多芬就患耳疾,严重影响听力。由于“听不清对方说话,他只好躲避各种交际活动。在剧院里,他要贴近乐队才能听见演员说话。这在音乐行当里是多可怕的遭遇啊!”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击倒,他向朋友发誓:“我要扼着命运的咽喉!不容许它毁灭我。”他还说:“虽然我的身体衰弱,我的精神还应当主宰一切!”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克服着感官上的障碍,孜孜不倦地坚持音乐创作,他的许多辉煌的杰作都是患耳疾后创作的,特别是著名的《第九交响乐》是他几乎全聋时创作的。到了晚年,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来在作曲时打音。至今在波恩城贝多芬博物馆内,还保存着机械家曼托尔特为贝多芬制的一种听音器。

“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是艺术支撑了贝多芬的意志。他要把音乐语言倾诉给人间,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成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终于成了欧州乐坛上的巨星。罗曼罗兰说贝多芬的音乐是“心灵的凯旋”。也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分钟没有人在演奏贝多芬的音乐”。而这种巨大的成功却是贝多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钻心绞肠的痛苦中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结尾中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一个耳聋的人,让世界上无数耳聪者永远的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