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习一弊”

清乾隆即位初,左都御史孙嘉淦提醒他要防止“三习一弊”。三习是:耳朵习惯于听歌颂的话,眼睛习惯于看谄媚的举动,内心习惯于别人讨好逢迎。一弊是由“三习”而来的喜欢小人而讨厌“君子”。对于孙嘉淦的谏言,乾隆帝根本没有接受,当他在边疆平定叛乱取得一些成就后,就志得意满,夸耀“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时刻陶醉在自己的功业之中,大学士和珅是个善于揣摩乾隆帝意旨的人,处处迎合他的喜好,立刻紧办,而且顺着杆子朝上爬,办得叫他高兴。和珅谄媚有术,乾隆帝倚任不疑,在和珅的蒙蔽利用下,乾隆帝还自以为能洞察秋毫,乾纲独断,十分高明。

和珅利用乾隆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特点,为非作歹,黑白颠倒,官职越爬越高。从侍卫到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排除异己、拉帮结伙,走和珅门路的人飞黄腾达。不附和的人也不敢反对。乾隆帝满足于百官的唯唯诺诺,不愿听,也听不到下面社情民意和不同意见。到了乾隆后期,上行下效,各级官员迎合乾隆好大喜功的虚骄心理,粉饰太平,隐瞒真实情况,一级一级朝上骗,报喜不报忧。大小官吏们玩忽职守,无视国法官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遇到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推诿回避,不负责任,有好处捞一把,无好处得过且过。有忧国忧民思想的人被认为是杞人忧天、脑子有病,讲求兴利除弊的人被认为是无事生非。大小官吏都不把国计民生放在心里,上下勾结,共同作弊,中饱私囊,集体贪污腐化的大案屡屡发生。诸多的诉讼案件,主管官吏准而不审,拖延卸责。乾隆中期以后,贪污成风,朝廷虽然也抓几个大案要案查究惩处,但九牛一毛,于根除贪官,根本无济于事。结果贪污腐化事件愈来愈多,贪污方法愈来愈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被人发现,弥补的办法也愈来愈高明圆通。不仅个人贪污,而且上下勾结,串通一气,集体分赃数字可达数百万之巨。贪污的财货,除直接向百姓搜刮索要,还大量动用国库积蓄。以至全国各省普遍出现亏空,有的前任离职,后任不肯接收亏缺,上司出面说合;寅吃卯粮,比比皆是。有的虽然接收了前任亏空,到自己离任时,照旧亏欠,叫做“原装原卸”;有的甚至本来没有亏空,到离任时将库中银钱拿走,叫做“做亏空”。这样一来,各级财政都靠“空转”,不仅处处亏空,而且数字大得惊人。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清查地丁钱粮,有的省竟欠二百多万两。到1812年(嘉庆十七年)再次清查,安徽、山东等省积欠至四百多万两。财政亏缺越来越多,人民负担则越来越重,清朝的危机自然也就越来越深了。

据载,乾隆帝虽然自认为“文治武功,潇洒一生”,但在临死的时候“频望西南,似有遗憾”。当时的西南正是不堪忍受的农民连绵不断发起起义的地方。行将老死的乾隆恐怕是在遗憾,再也无力挽回大清王朝的衰败之势了。那么倘若生命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会不会考虑“三习一弊”的谏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