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与收获

岁月如梭。转眼间,《蚌埠人大》百期庆典即将来临,市人大研究室主任郭艳华女士打电话,请我写点感想。放下电话,打开案头散发着浓郁墨香的《蚌埠人大》刊物,看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作者,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奔涌。

我曾经担任过市十一届人大代表,与代表工作有着一段不解的情缘。我是《蚌埠人大》的作者,我更是《蚌埠人大》的读者。作为作者,我为《蚌埠人大》写稿不多(虽然也几次获奖);但作为读者,我却几乎期期必读。正是由于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我和《蚌埠人大》就有了频繁的近距离接触,接触多了,对这本机关刊物的印象就由模糊而变得清晰,由清晰而深刻。

《蚌埠人大》1988年7月创刊时名叫《蚌埠人大工作》,当时只是一本极其简易的“白皮”交流资料,没有固定栏目,没有固定页码,只有刊发报告、总结、工作纪要之类的文章,偶尔登些照片大多是只能模糊感觉出人影的轮廓。印刷装订极为粗糙。翻开八十年代的《蚌埠人大》,真是充满了时代的沧桑。弹指一挥间,《蚌埠人大》作为我市宣传人大工作的一个主要载体和重要阵地,已经走过了十七个春秋。十七年来,由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这是一本既有传统工艺,又有现代科技的双月刊;十七年来,从名不见经传,到颇具影响,这是一本既有政策法规前沿性,又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机关刊物。《蚌埠人大》100期,浩浩****的文字涵盖了蚌埠人大工作的发展史,刻画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辛历程;《蚌埠人大》100期,洋洋洒洒的语言包容了万千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希望,反映出人大工作的动态,展示了人大代表的风采。

十七年来,《蚌埠人大》植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人大工作实践的沃土,尽显蓬勃生机,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特别是进入2000年新世纪后的刊物更是以大气的国际流行大开本,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彩色封面,光洁的纸张、清晰的印刷、精美的装帧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人大代表说的好,“一本优秀读物给予读者心灵的哺育,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时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启迪和鼓舞”。《蚌埠人大》就是这样一本优秀的刊物,人大代表们爱读,不是人大代表的也爱读,每个读者都能从阅读中受益,这或许正是办刊人值得自豪和欣慰的地方,不能不提到这本刊物的执著耕耘人、守望人、奉献人。一本刊物编得好不好,常常与编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蚌埠人大》的编辑们都是业余的,但他们始终以一种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关注着人大工作的情况,关注着周边的新问题、新信息,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热诚而自信,用他们独特的视角,从事着繁重的编务工作,其敬业精神令人感佩。正是有了他们的敬业,才使读者定期品尝到了《蚌埠人大》这份精美的政治文化精神大餐。《蚌埠人大》100期了,100期放在一起,所传达出的十七年时代变迁之信息,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感到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人民正在成为真正的主人;《蚌埠人大》100期了,100期走过十七年的风雨历程,它变得更具有指导性、可读性、针对性、知识性了。一般的机关刊物都容易办得大而空,讲话、报告、决议、大事记等等枯燥而乏味,但今天的《蚌埠人大》却以众多的栏目,大气、简洁、富有特色的装帧,有着韵律和动感、灵活、明快的版式,恰到好处的插图,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和享受。特别是文题的变化带来了文风的变化,不再是空洞无物,不再是条文说教,而是生动活泼、针对性极强的文章连续不断,如《来自田野的呼声》、《谁说女子不如男》、《金钱的陷阱》、《这块牌子挂的好》等等。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这份机关刊物上还辟出了一块文苑,发表了如《读山》、《三角梅》、《花之畅想》等精短美文,表达了人大机关对文学事业对文化建设的一份关注和关爱。像《洪水作证》《风雨中人大与你同行》等纪实文章更是体现了人大与百姓同命运共呼吸的血肉深情。文风的变化消除了官样文章与百姓的隔阂,增加了亲和力和相融性,我们不得不为编辑同志整体的综合素质和良苦用心而感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办刊的终极目的,也是办刊人的历史责任,相信《蚌埠人大》会做得更好。

百期发刊,良辰共庆。让我代表蚌埠市作家协会真诚祝愿《蚌埠人大》一路耕耘,一路收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