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大学箴言
人生像一截木头,或者选择熊熊燃烧,或者选择慢慢腐朽。
做一个出类拔萃的领袖
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领袖,必须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具备过硬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领袖必须成为人民的理想楷模。这不仅是指通常所理解的“德”,而且也是指同样重要的“智”。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拥有远大的抱负,拥有异于常人的智慧,超常的适应能力,服务大众的态度和引导舆论的能力。
一个好领袖必是一个好的聆听者,并掌握与人沟通、表情达意的技巧。他充满自信,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亦必毅力过人,并能不断自省以求进。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过:“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末日。最重要的是具备勇气,一直前行。”当一个人为实现梦想苦苦追寻的时候,需要这样一种意志和品格。
坚持,是一种信念。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要获得最美丽的人生,要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要能够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回报,就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坚持,是一种过程。这个世界上,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几乎为零,或者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在梦想实现之前,需要耐得住寂寞、孤独和暂时的不成功。
坚持,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需要用一种坚持的态度去完成。这种生活方式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住人生信念,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
做富有文化底蕴的智者
一个优秀的领袖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也就是文气。文气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文化底蕴、外在儒雅气质、文化修养、精神境界的自然显露。大学是保存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辐射源。大学领导者作为知识分子的领袖、楷模和标尺,如果自身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学问,即没有所谓的“文气”,就不会得到师生的尊重、敬仰和爱戴,就很难引领大学的发展。
修炼文气,须多读书,成为大学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养成儒雅的文气,就必须博学多识,不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领导学、经济学等知识,还要多读经典古文、传统诗词、名家名篇,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努力成为著名学者。纵观做出卓著成绩的校长,他们都是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深厚的积淀。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是哲学家、美学家,还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堪称大学问家。
修炼文气,须多思考,成为思想家。文气的养成是为了提高个人素养,促进工作实践,而思考是学习与行动的桥梁,“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形成思维,思维产生观念,观念形成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因此,大学领导者必须学会思考,并多思考。要明了大学的性质,知晓大学的历史,把握大学面对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把文气的养成与改造思想结合起来,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历史证明,成功的大学领导者,一般都是深邃的思考者。譬如,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著《超越象牙塔》,指出现代大学不能回避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利益服务;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曾著书《高深学问》,反对功利主义,倡导博雅教育;耶鲁大学校长吉亚麦提曾著《大学和公众利益》,探讨大学的性质和在社会中的作用;加州大学校长克尔曾著《大学的功用》,提出了巨型大学的概念。由于他们对大学有深入的思考,不随波逐流,从而把大学办出了特色,推上了新台阶。
修炼文气,须多谋划,成为谋略家。大学领导者是学校的规划设计者,历史上有卓越成就的大学领导者都是优秀的谋略大师。卡迪夫大学前任校长史密斯爵士曾说过,作为领导者,他必须将四分之三的时间花在思考学校方向和战略上,他认为,“校长就是要将自己的办学战略和价值理念传播出去,让学校所有员工接受,然后选择合适的人去实现这些策略。”中国的大学校长都曾经或正在谋划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大学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大学校园发展规划”,引领大学的发展和振兴。事实证明,大学领导者只有经常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潜心思考,精心谋划,才能认准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不至于随着各种思潮的冲击而左右摇摆。
浩然正气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领袖还必须有正气。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对大学领导者来说,正气就是不媚俗,能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修炼正气,须不媚俗。大学既要防止“滞后于社会”的弊端,但又不简单地“迎合时尚”。这就要求大学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方式必须因时而变,成为“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但这种适度而明智的变化不是无原则、无限度的,必须是“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做的变化”。罗伯特·M·赫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直言不讳地追问:“大学究竟是为社会服务还是批评社会?是依附于社会还是独立于社会?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座灯塔?是迎合眼前的实际需要,还是传播及光大高深文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
有几个充分表明大学校长不媚俗的例子:1986年哈佛大学校庆,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希望获得哈佛大学名誉博士的称号,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予以拒绝:“里根可以成为美国总统,但他难以获得哈佛的博士学位,因为这是学术称号。”人们称之为“两个President之争”。基辛格从国务卿岗位上卸任并退出政坛后,很想回到哈佛大学工作,但被哈佛大学校长婉言谢绝:“基辛格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如果论私交,我和他的关系也不坏。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课的大人物。”1957年北大校长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他的“新人口论”,受到当时权威的批判,但他说:“我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尽管他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之职也被罢免,公众的心中却并未消失,马老正直的身影和铿锵之声;历史证明,马寅初不媚俗,不迷信权威,他掌握了真理。
修炼正气,须能引领。大学不应脱离社会、孤芳自赏,而应当“与社会保持接触",并“以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对科学和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对社会可能采取的行动与对策产生影响。赫钦斯说:“大学是一个瞭望塔。”在改革社会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承担公共服务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应不惜一切代价加强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引领社会前进。普林斯顿大学原校长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必须经常给予学生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在任何情况下,大学都有对于知识和思想保存的责任,能不断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适应社会。因此,大学领导者应有能力通过引领大学发展来引领社会发展。
底气是做人之本
一个优秀的领袖还必须有底气。底气是做人之根本、根基、根源。底气足,才有真本钱,才有发言权,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底气的表现形式就是说话的分量、人格的魅力、个人的影响力,就是群众的归属感、信任感和敬仰感。作为大学领导者,必须要有充足的底气。有了充足的底气,才能确立威信,促进事业的兴旺发达,实现大学的价值。充足的底气需要磨练和积累,需要全身心地培育和修炼。
修炼底气,须立大志。底气源于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大学领导者的基本内在修养。大学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储存、创造和传递人类文明。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天然地反对功利主义。大学还要负载价值,守望社会精神文明,给人类以极大关怀。因此大学领导者要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大志向。要坚信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责任崇高而神圣,任务光荣而艰巨。
修炼底气,须善实践。能力是底气的表现。大学领导者在专业上要做专家,管理上要做行家,必须勤于实践善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历任领导者为例,他们都是善于实践的典范。朱九思提出“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杨叔子坚持“高筑墙,广积人”,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周济实践“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等。正是历届领导者励精图治,实践创新,硬是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建设成了一所国内外知名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领导者应该是实践者。他不一定是管理学科的专家,但深谙教育管理之道,善于行政管理,精于用人之道,具有解决和处理各类大学矛盾的能力。
他不一定是专门的政治家,但能够把握大学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合大学长远发展的办学思想与理念,用先进的办学指导思想推进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修炼底气,须敢成功。成功的大学,领导者会更有底气,有底气的领导者会把大学引向更加成功的境地。正是由于哈佛校长艾略特、劳威尔、柯南特、博克等人成功地将哈佛引向了成功,才使哈佛大学更有了底气;也正是哈佛大学的不断成功,才使哈佛大学的校长更有底气,从而进一步引领大学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大气是一种智慧
一个优秀的领袖还必须有大气。大气,就是大气度、大胸怀、大气魄,大爱心。大学应该有大气。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讲:“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完成这一使命,“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大学领导者应该有大气。
修炼大气,须有大视野。大学之大,根本取决于它的两大直接产品:学术和学生,以及铸成这两大产品的模具:学者、学长和学风。因此大学之大,乃在于学术之大、学生之大、学者之大、学长之大、学风之大。大学领导者要有宽广的视野、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运动的基本态势,抓住基本规律,从眼前的利害中超越出来,突破经验的束缚,对社会需求进行全局的、客观的把握,穿透眼前,看到长远。大学发展的历程证明,大学领导者的视野往往决定大学的发展。纽曼的传统大学观把大学看作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把大学看作是一个城镇,而克拉克·克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则把大学看作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可见领导者的视野决定大学的视野。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以国际视野改革大学教育,强调哈佛新课程改革要给本科生更多的到国外学习的机会。
修炼大气,须有大胸怀。“一个人胸怀有多大,才能做多大的事业。”大学具有天然的包容性:首先是学科包容。大学包容了传统基础学科,还包容了跨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甚至为那些已经乏人问津的学科以及尚未获得广泛承认的学科与知识领域留有一席之地。其次是学者包容。大学包容各种各样的学者和学生,甚至为个别行为、个性和思想方法奇特的学者创造宽松环境,使他们按自己的习惯从事活动。再次是学术包容,即包容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因此,大学领导者在办学理念上,要有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以昂扬的气势迎接各种挑战,以仁厚的情感容纳学生,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学术,以谦虚的心灵接纳新知识;要在选用人才上,有“海纳百川”的大气,以开放的胸怀招揽人才,以宽广的眼光选用人才;在
具体工作上,要有团结友爱的胸怀、互以对方为重的风格,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子,做到坦坦****、光明磊落,容人、容事、容言。如果说大楼、大师是大学的硬件,大气则是软件,软件与硬件同样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软件比硬件更重要。1953年出生的安德鲁·怀尔斯,10岁时对世界难题费马大定理着了迷,于是立志搞数学。他32岁成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后好像突然消失了,学术会议不参加了,论文也没有,有人说他江郎才尽了,有人说应该解聘他,但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不为所动,仍然聘他为教授,表现出了大学的大爱,终于在9年后的1994年,安德鲁·怀尔斯破解了费尔马大定理,轰动世界,也使普林斯顿大学声名远扬。
修炼大气,须有大手笔。有了大手笔,才会有大发展。大手笔,要有大气魄,要有超越、怀疑、批判精神。要超越各种形式的禁锢和守旧观念,挑战各种历史理论和权威,深刻批判与反思,进行前提性追问、主体创造与建构。正是因为洪堡的大手笔才使柏林大学得以振兴,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楷模,从而使大学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正是范海斯的大手笔,提出“威斯康星州的边界就是威斯康星大学的边界”,才使美国大学得以崛起,从而使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第三大职能;也正是蔡元培的大手笔改造旧北京大学,才使北京大学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大学领导者要有大手笔,就要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舍弃,敢于砍掉不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东西;有所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敢于在自己的位置上创新、创造不可替代的业绩。
锐利的士气
一个优秀的领袖还必须有锐气。《淮南子·时则训》所说的“锐而不挫”,彰显的是不畏困难和挫折的精锐士气。锐气就是要有一股子劲,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进取姿态,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工作韧劲。锐气就是在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有锐气,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修炼锐气,须讲批判。大学是知识传递与生产的场所,是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不论是知识的传递与生产,还是真理的探求,都应该建立在大学批判责任基础之上。德国社会学家海因兹·迪特里奇尖锐地指出:“今天的大学是一些被阉割了的机构,大学教育脱离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研究质量低下,教育道德沦丧。”作为大学领导者要弘扬大学的批判责任,鼓励和支持大学继续扮演那种绝对真理、社会公正和道德良心守护神的角色。
修炼锐气,须讲创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校长罗德里克·德·弗雷泽认为,大学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有三项:第一,吸引最好的学生到学校读书;
第二,吸引最好的教职员工到学校工作;第三,为教职工、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营造积极的氛围,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学术与科研工作,保证他们发挥最大潜力。大学要做好这些工作,没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是不行的。创新是大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历史证明,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改革和创新是优秀大学领导者共同的特征之一。哈佛大学原校长劳威尔说在他任校长的24年里,有四大创新:一是设立主攻课和基础课制度,二是设立住宿学院制度,三是设立导师制度,四是设立荣誉学位制度。这些都为哈佛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修炼锐气,须养个性。牛津大学原校长纽曼是一个有个性的校长。他认为:大学是传播普遍性知识的场所。知识本身即目的。教育是理智的训练。大学是为传授知识而设的,“如果大学是为了研究,我不知道大学为什么要那么多学生"。他的个性造就了牛津大学的辉煌。柏林大学原校长洪堡认为,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就是两条:自由和宁静,教师和学生为科学而共处,自由地进行各种学术上的探讨。他的个性使柏林大学很快崛起。威斯康星大学原校长范海斯认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民众,使他们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生活、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理念引领大学走出了古典大学的围墙,使大学获得了新的生命。曾经被毛泽东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不仅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著名办学方针,铸就了“北大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外和内介、守正不阿,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宽容大度、民主平等,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个性,改造北大,铸就了北大的辉煌。
领袖素质
远大的理想。纵观历史中的领袖都有远大的抱负,所谓吞吐天地之志。拥有这样的理想才能塑造其人格魅力。人们追随他,绝不仅仅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能带给人们希望,给人们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