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想壮烈去死,就得窝囊活着

在后金政府发动第二次入关战争之后,特别是林丹汗病死他乡之后,群龙无首的察哈尔残部,纷纷到沈阳投诚。

1635年1月22日,皇太极命人统计出察哈尔残部归顺后金政府的总人数,共计3211人,平均分配给八旗,并对127名大臣、191名属官加以封赏。

林丹汗虽死,但察哈尔残部并没有完全投降,还有一批人继续跟着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负隅顽抗。皇太极为了鼓励更多的察哈尔人来沈阳投诚,对已降者非常优待,不仅给他们分房分地安排工作,还隔三差五地请他们吃饭,目的就是让未投降后金的察哈尔人认识到,只有加入后金圈子,团结在皇太极身边,才会有出路。

皇太极经常请察哈尔人吃饭,把北京、大凌河城等地归顺的汉官晾在一边,让这些爱面子胜过爱性命的汉官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汉官投降后金之后,被分到各旗。各旗的满人,从骨子里就瞧不起这些贪生怕死的汉官,所以这些汉官在后金圈子里过得并不如意,难免在背地里发些牢骚。

这些人的牢骚传到皇太极的耳朵里,皇太极才意识到,已经很久没请那些汉官吃饭了。这些汉官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被冷落久了,要出大事的。

于是皇太极在正式场合上,满脸歉意地说:“近来察哈尔投诚的官员比较多,招待他们的次数也很多,导致我抽不出时间和北京、大凌河城归顺的将官吃个饭、聊聊天。我和他们没有沟通、交流,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将他们忘记,而是我最近确实非常忙。明天,就明天,我请大家吃个饭,在一起好好地聚一聚、聊一聊。”

第二天,皇太极便在大殿内设宴,宴请在北京、大凌河城归顺的守备、都司级别以上的官员。

这些汉官,大部分人脸上都显得忧郁、憔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皇太极见了,非常关心地问:“你们怎么是这个样子?是不是病了?”

众人都摇摇头。

皇太极又问:“是不是贝勒们没有给予你们相应的待遇?还是他们……”

众人集体答道:“贝勒们对我们都很好,照顾得也很周到。可能是我们初到塞北,水土不服的原因吧!我们的贱体,烦劳大汗挂念,真是折杀我们了!”

即使贝勒们对他们不好,他们也不敢当着皇太极的面说出来。人在矮檐下,就得猫着腰。既然没有壮烈死去的勇气,就得有窝囊活着的决心。

皇太极对众贝勒们说:“托上天的福,让你们这些能人志士归顺我们,帮助我们成就伟业。凡是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都应该一体加恩,不分种族身份,不分先来后到。你们一定要体念我的心意。如果因为你们工作上的失误,导致先归顺我们的人,对我后金心灰意冷,那就别怪我对你们不客气。你们敢让他们过不好,我就能让你们过不好!”

众贝勒赶紧回应道:“对于这些人,我们一定遵照汗谕,加以恩养,不敢怠慢!”

皇太极说:“这年头什么最值钱?不是金银财宝,不是牲口地产,而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我们要想把后金做大做强,各种人才不可或缺。现在无论满汉蒙回的官员,你们的首要、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政府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一旦你们发现的确有才能之人,不论出身,不论背景,不论是否担任过官职,都要举荐。举荐的人才,办事公道,有工作能力,就立即报送吏部。如果读书多,文笔好,品质不错,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就立即报送礼部。总之一句话,只要是人才,你们这些贝勒,都应该没有任何借口地推荐给我,我肯定量才适用。天下之大,德才兼备之人,少之又少,不允许我们忽视。一旦我们忽视,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皇太极一通人才论,就是想告诉这些汉官们,没事别抱怨,在我们后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要你们是人才,有能力,为后金统一大业作贡献,前途一片光明!

这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的汉官,皇太极的一顿饭、一席话,又让他们找到归属感,纷纷给皇太极献计献策,以证明自己确实是人才。

皇太极要求贝勒们推荐人才的政策,又让投降后金的汉官们担心了。这些以人才自诩的人,担心皇太极的人才政策会招来真正的高人,从而占据他们一直惦记的位置。高山出现,就要挡住皇太极的视线。他们这些洼地,就可能永远沦为烂泥塘了。

宁完我上疏建议:对于推荐人才,应该制定更加严谨的制度。如果荐举的人才名不副实,要负连坐之责。

正红旗牛录章京许世昌提出四条建议:一、应该为先汗加上徽号,二、应该设置辅弼大臣,三、选拔人才应该谨慎,四、应该开放言路。

新归顺的生员杨明显,不甘寂寞,也提出建议。他认为,明政府腐败无能,内部政治混乱,后金政府应该迅速兵发北京,把崇祯赶下台。同时,他还建议,领导要对文武官员同等对待,以此收揽各种各样的人才。

八旗之中,也有非常多的人赞同对软弱无能的明政府出兵。在他们眼里,明政府就是人软、钱多,那么多金银、珠宝和美女,不抢白不抢,抢了也白抢。

这些汉官,在皇太极眼里能够称得上人才的人,也只有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和鲍承先几个人,其他的那些人,基本上属于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自以为读过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是旷世奇才,说什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事实上不过是纸上谈兵。

这些人建议皇太极挥师南下,少杀人或者不杀人,不战而驱明之兵,以德感动更多的汉官,让他们把大明江山拱手奉上。

皇太极看到这些人的建议,感觉又可气又可笑。明政府虽然是将倾的大厦,但明朝圈子里是民不聊生,不是官不聊生。别看明朝圈子里灾害连年,刀兵四起,可那些当官的,照样吃香的、喝辣的,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不会因为皇太极比崇祯会经营,就轻易地交出统治权。

皇太极觉得有必要给这些人开个会了。如果再允许这些不干正事儿的人胡说八道,后金圈子里那些没读过几天书的满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