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无规则也是一种规则 1.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揣测领导的想法

后金圈子里的人,正在反省自己、琢磨领导真正需要时,圈子里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让每个人都感到脊背发凉。

1632年12月2日,一条令人震惊又难以置信的消息传出——莽古尔泰突患暴病,医治无效身亡,享年46岁。

据传,莽古尔泰临死前,非常痛苦,想说话却说不出来。

圈子里的大部分人,对莽古尔泰的死,都持兔死狐悲式的悲伤,没有人去想他为什么会死。只有岳托、德格类两个人,对莽古尔泰的暴死持怀疑态度。

他们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可以说,莽古尔泰是后金圈子里体格最壮、体质最好的人之一,虽然说上了年纪,但依然能吃能喝,健硕如牛。

莽古尔泰去世前一天,还和往常一样,和大家谈笑风生,畅想未来。

岳托、德格类,是皇太极“五大金刚”成员,在他们的斡旋之下,皇太极顺利即位。他们之所以拥护皇太极成为后金圈子里的一把手,就是看中皇太极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他们认为,后金圈子在皇太极的领导下,一定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获得飞速的发展、质的飞跃。

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所作所为,让两个人看到了皇太极的另一面——贪婪、阴暗、龌龊、卑鄙、无耻、冷酷。在皇太极心目中,只有权、财、利,而无爱、情、理。

通过阿敏的永平事件、莽古尔泰的“御前拔刀”事件,让两个人看到,在皇太极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他的需要,不存在别人的生死。

今天,莽古尔泰离奇死亡,两个人认为,这与皇太极有着直接关系,肯定是皇太极运用了不为人知的手段,害死了莽古尔泰。

皇太极做的事,只有别人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

岳托、德格类对此只能怀疑、猜测,他们找不到导致莽古尔泰非正常死亡的直接证据,也无法证明皇太极与莽古尔泰暴死有什么关联。

有一点,两个人承认,现在的皇太极与当初的皇太极,已经不再是同一副面孔了。

莽古尔泰去世,正蓝旗旗主的位置出现空缺。莽古尔泰的7个儿子,都有继承正蓝旗旗主的资格。

皇太极在讨论正蓝旗旗主人选的会议上说:“关于正蓝旗旗主人选,大家还应该本着为正蓝旗负责、为后金国负责的态度,全面衡量,认真考虑。先汗对旗主继承,有过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遵守。但是,正蓝旗是八旗中的大旗,人口众多,财产庞大,事务繁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担此大任。所以,未来的正蓝旗旗主,一定是有威望、有战功、对正蓝旗、对后金作出过巨大贡献之人。”

皇太极没说谁适合当正蓝旗旗主,但是他对于正蓝旗旗主人选,已经画了线,定了调子。诸贝勒心里很清楚,一把手要他们推荐德格类。于是诸贝勒一致推荐德格类接任正蓝旗旗主。

皇太极认为,德格类作为他的“五大金刚”之一,担任正蓝旗旗主之后,在八旗之中,除代善掌管的正红旗之外,其他七旗,均被他或者他的嫡系掌管。因此,他不能不同意德格类继任正蓝旗旗主之职。

到此时,皇太极基本控制了八旗。

德格类和岳托两个人,通过莽古尔泰的悲剧,发现他们一直尊重、敬佩、支持的皇太极,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领导,最起码在人品上就不是。

两个人都是大局观非常强的人,在他们心目中,后金圈子的利益至上。只要皇太极能为后金圈子前途着想,他们还是能接受皇太极的龌龊和卑鄙的。

莽古尔泰去世,皇太极内心虽然高兴,但表面上却装出如丧考妣一般,不但过府吊唁、慰问家属,还拨款厚葬。

三大贝勒,阿敏被终身囚禁,莽古尔泰暴病身亡,只剩下政治脊梁被打断多次的代善,对皇太极不会再有威胁。后金圈子里,没有一个人能和皇太极相提并论。至此,可以说,在后金的圈里圈外,皇太极想打谁就打谁,想整谁就整谁,他有资本、有实力按照他的脾气办事了。

莽古尔泰死后,后金圈子里依然好事不断。

1633年5月,明政府登州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以及属下官兵航海来投。

7月,岳托、德格类等贝勒,与石廷柱、孔有德、耿仲明率马步兵一万多人,攻克明政府的旅顺口。

10月,明朝广鹿岛副将尚可喜向后金政府投降。

这些名将率众投降后金,使后金的实力骤增,也使皇太极的野心不断膨胀,他再一次把目光转向明朝圈子。

1934年5月11日,皇太极召开贝勒、大臣扩大会议。

皇太极一改以前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开门见山地说:“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我想再一次征讨南明。今天开会,就是请大家谈谈你们对此次出兵的看法。我要求大家畅所欲言,言之有物。”

诸贝勒和投降的明将,一致赞同攻打明政府。他们认为,现在后金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明政府软弱无能,有钱有粮无能人,不打白不打,打了也白打。

皇太极说:“既然大家都认为此时攻打南明最合适,那么,我们应该从哪条路线进兵呢?”

贝勒大臣都认为走山海关。理由是,现在后金军兵力比以前多出数倍,又有强大的炮团支持,锦州有祖大寿潜伏。

皇太极和诸贝勒、大臣的意见正好相反,他有另一套算法。

皇太极说:“打仗,不仅仅是为了一城一地。这就像下棋,不能在乎一步一子一样。我说过,南明是有200多年历史的大树,非一两斧子下去就能砍倒的。我们要想砍倒这棵大树,必须先挖其根,断其杈,折其枝。耐心、机会远比实力更重要。我认为,我们这次出兵,还是应该绕过山海关,取大同和宣府为上策。”

不识时务的宁完我,当场就提出反对意见。

“大汗,我的看法正好与你相反。如果照您所言,一斧子一斧子地砍伐明政府这棵200多年的老树,最终伤及的谁?是天下的百姓!我们几次进入明政府腹地,除了抢掠点人口、牲畜、财物,还落下什么了?恐怕就是天怒人怨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图的是天下,不是那几包财物!所以,我坚持以讨伐腐败的明政府、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的名义,正大光明地攻打锦宁、山海关。”

宁完我再次当着众人的面,与皇太极唱反调,让皇太极很郁闷。

皇太极冷冷地说:“我是要考虑明政府属地子民,但我更要考虑八旗子民。宁完我的建议,也许正确,但不可行,最起码,现在不可行。”

济尔哈朗是个马屁精,拍马屁不留痕迹。他说:“大汗,奴才等愚昧迟钝,缺乏战略眼光。上一次,我们绕过山海关,是因为锦宁有硬骨头袁崇焕,而现在我后金军力已增数倍,祖大寿为我所用,锦宁无大将,我们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请大汗明示!”

皇太极说:“察哈尔的林丹汗横征暴敛,不得民心,我们替天行道,将他赶出老巢,他逃遁青海。大部分察哈尔人不愿远离故土,必然会前来归我。我们这次攻明,经察哈尔取大同、宣府,中途肯定会收服很多察哈尔人。”

多尔衮连连拍手说:“大汗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我等佩服至极。”

皇太极听到此等吹捧,心里很舒服,故意卖弄说:“宣府,在秦朝时被称为上谷郡。明初,南明政府在此设开平卫,与辽左互为唇齿。宣府距离北京只有300里,我们占领此城,必然会对北京造成直接军事威胁,足以动摇南明政府的政治根基;大同,秦朝时被称为云中郡。明初,南明政府在此设大同府,朱元璋封一子为代王,在此镇守,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现在,两地经蒙古人的不断冲击、破坏,边备损失严重;南明政府为了对付我们,抽掉两地之兵到山海关一带驻防,致使两地城池空虚,岌岌可危。”

济尔哈朗叹了一口气道:“大汗思维缜密,眼光独到,而我等总是用习惯性思维考虑问题。听大汗的分析,真令我等汗颜啊!”

众贝勒一致同意皇太极的建议,决定第二次绕过山海关防线,长途奔袭,直接攻打明朝圈子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