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流氓年年有,现在特别多

萨哈粼代表礼部,向后金国大小臣工宣布在重要节日时,贝勒、大臣向皇太极的参拜礼仪。

在重大节日,首先是八旗诸贝勒给皇太极行礼;其次,是察哈尔、喀尔喀诸贝勒行礼;再次,是满洲、蒙古、汉官带领各旗官员行礼。

各级官员给皇太极行礼时,先是总兵官、固山额真;其次是副将、参将、游击、护军额真侍卫;再次是备御,各分班序行礼。

代善、莽古尔泰不再与皇太极并坐,看上去也就是开会、举行仪式时,在那里就坐的小事儿,其实则不然。

两个大贝勒从皇太极身边消失,皇太极一个人在上面独坐,标志着后金八王共治国政时代彻底结束,皇太极大权独揽、朝纲独断的序幕正式拉开。

鉴于莽古尔泰这次表现不错,老实听话,皇太极对其表示关怀,将以前罚没的5个牛录及其中的汉民、供役汉人的庄屯等,又都还给他。

莽古尔泰对皇太极感激涕零。

尽管皇太极把罚没的东西还给莽古尔泰,却没有恢复他的大贝勒爵位。但是让莽古尔泰感觉到,自从他主动要求不与皇太极并坐之后,这位刻薄的兄弟,似乎比以前对他更关心、更照顾、更体贴了。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莽古尔泰已不是昨天的莽古尔泰,皇太极也不是昨天的皇太极。

莽古尔泰对皇太极又恨又怕,他在皇太极面前,只有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做人,规规矩矩地按吩咐做事,才能保命、保住位子和待遇。否则,他就有被贬、下岗、失业,甚至像阿敏一样,被终身囚禁的危险。

莽古尔泰认账了,认命了,但是,皇太极却没有对他放松警惕。表面上,皇太极一改常态,对这位曾经的大贝勒尊重无比;背地里,他却派心腹之人,秘密收买莽古尔泰身边的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在皇太极看来,代善和莽古尔泰是服从他手里的权,而不是服从他的人。他们就是落入平阳的老虎,暂时虽然如猫,但只要不死,虎性就在,一旦回到山冈,就有可能成为林中之王。

只有他们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皇太极才会对他们放心。这样的人,只有去了另一个世界,才不会对他的大汗宝座构成威胁。

两位大贝勒从皇太极身边消失,坐到皇太极下面。开会时,他们一改往日有一说一的态度,坚持“羊跟大帮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原则,凡事都随大流,遇事唯上是举,不越雷池半步。

后金圈子里,暂时被皇太极收拾利索了,他回头又开始做扩大后金圈子的业务。

大凌河围城战役结束后,皇太极认为,大明政府树大根深,不是一斧子两斧子就能砍倒的。要想砍倒这棵大树,一要清理自家后院,二要清理后金圈子后院。这两个后院,不清理干净,后金就不可能专心伐明。

皇太极已经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家长,后金领导班子的班长,八旗军的首长,自家后院和谐稳定,不必操心。但是,后金圈子的后院——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就让皇太极很不省心。

当时,在中国版图上,可以划为4个大圈子——明政府、后金政府、农民起义军政权和蒙古各个部落。

农民起义军政权的圈子,在明朝圈子里,不会影响到后金政府的利益。明政府自身难保,圈子内部乱套,也不可能对后金政府构成威胁。

蒙古各部落,按其游牧区域可分为三大部分:以戈壁大沙漠为界线,其南部称为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北部称为漠北蒙古或外蒙古;西部称漠西额鲁特蒙古。其中,漠南蒙古东边,与后金接壤,西边与明朝相邻。

林丹汗,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首领。他的祖先达延车臣汗,是成吉思汗的15代世孙。

元朝被朱元璋终结,蒙古贵族退出北京,在草原上形成了9个小圈子,其中包括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和鄂尔多斯。

这9个小圈子的领导虽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但为了自己小圈子的利益,他们经常相互残杀。结果杀来杀去,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最后,各个圈子都走了下坡路。

林丹汗成为察哈尔圈子的一把手之后,积极发展本圈子的力量,梦想着光复祖业,把蒙古的各个小圈子,融合成一个大蒙古圈子,重新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

圈子里的一把手真正想干点事儿,就没有干不成的,除非他把圈子当成自己的私人作坊,干些以权谋私不务正业的事儿。

林丹汗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使察哈尔圈子的实力一度强盛,部富民丰,兵强马壮。其他蒙古各圈子,均不具备与他叫板、对抗的实力。

按理说,林丹汗恢复祖业,光复大元,是蒙古贵族的同一梦想。但是,林丹汗仗着自己兵强粮足、能砍能杀能抢,便对其他蒙古小圈子,只使大棒子,不给胡萝卜,实行服者收之、不服者杀之的简单、粗暴政策,其所到之处,大肆施行N光政策。

林丹汗在那些已经臣服他的蒙古小圈主面前,根本没有当大汗的样子,却像个黑社会老大,无休止地向这些蒙古小部落吃、拿、卡、要,收保护费。只要小圈主们手里有他相中的人或物,必须上缴,否则,他就进行杀伐。

科尔沁部首领土谢图有一匹名叫“杭爱”的宝马,据说日行千里天不黑,夜走八百天不明。林丹汗听说后,便提出用一副甲胄与之交换。拿一副普通甲胄换一匹罕见的宝马,就等于拿一块砖头换一块黄金,傻子都不会换。土谢图不傻,但是怕打,只能咬牙含泪与之交换。

林丹汗派人把一副甲胄送到阿禄部,提出要与阿禄部首领济农换1000匹马,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济农说:“你们拿一副甲胄换我1000匹马,认为是公平的;那么,我拿一副甲胄换你们10匹马,你们换不?”

使者不耐烦了:“我家大汗说公平就是公平,废什么话啊?我家大汗跟你做买卖,是抬举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我们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

流氓会武术,谁见谁发憷。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济农只能认栽,好说歹说,送上500匹马,才把那些爷爷打发走。

……

林丹汗仗势欺人,横征暴敛,导致蒙古各个圈子里的人,纷纷找到还能讲点道理的后金国做保护伞。

在努尔哈赤时代,林丹汗就一直和后金对抗。努尔哈赤采取笼络蒙古各个小圈子,孤立林丹汗的政策,使林丹汗不敢轻易向满蒙联盟宣战。

皇太极认为,要想让蒙古各部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对付明政府,林丹汗这个橛子不能不拔。他得替蒙古各部出头,彻底消灭林丹汗,免去各蒙古部落的后顾之忧。

从皇太极对付明朝的战略上,这个林丹汗也是非除不可的。

林丹汗控制的漠南地区,处于明朝与后金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位置。林丹汗一直是后金、明朝的拉拢对象。由于后金政府罩着其他蒙古部落,林丹汗就倾向于明政府。被贪欲控制的林丹汗,从明政府那里也得到不少好处。

明政府认为,他们的最大敌人是后金,于是他们采取了“笼络西虏,控制东夷”的外交政策。虏,指蒙古各部落,主要是林丹汗;夷,指满洲女真。

林丹汗也清楚明政府拉拢他的目的,于是他也不客气,年年向明政府索要辛苦费,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从4千两白银增至4万、8万、14万两,最后要到黄金8万1千两。

明政府为了让林丹汗不捣乱,不添乱,每年除了给他黄金白银之外,还得送上牛羊、茶果、米谷、布匹,哄着林丹汗在明、后金之间保持中立,使明政府能集中精力对付后金。

贪财好色的林丹汗,中了明政府的糖衣炮弹,横在后金和明朝中间,理直气壮地吃、拿、卡、要,小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林丹汗舒服了,皇太极肯定不舒服。林丹汗的存在,让皇太极总感觉后金圈子后院有贼盯着,使他不能放心攻明。

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林丹汗也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不能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