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算盘

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时,身受重伤,损失惨重,大败而归,并因此一病而亡。这是满洲人的耻辱,不能不雪。

皇太极即位半年多了,在军事上不能没有行动。阿敏用3个月的时间,占领大半个朝鲜,把朝鲜国王李倧打得服服帖帖,老老实实。以前能征惯战的皇太极,此时坐不住了,他要征讨锦州和宁远,为父汗报仇,同时他也想证明,他是有能力握好老汗王交过来的枪的。

征讨大明,对八旗子弟来说,无须动员。一年前,锦州城下的耻辱,凡参战的人都无法忘记。于是,当皇太极提出攻打锦州时,没有人会反对。

1627年5月,皇太极以为老汗王复仇的名义起兵,带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阿济格、岳托、济尔哈朗、萨哈粼等小贝勒,直扑锦州。

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带着八旗精锐骑兵,作为先锋队,对锦州城发起攻击。锦州守将紧闭城门,在城头上,居高临下,用炮火轰击满洲骑兵,给八旗兵以重创。

满洲骑兵虽然骁勇,但是在攻坚战中,也无法发挥其威力,几次冲击下来,八旗子弟损失惨重,而锦州城毫发未损。

14天内,八旗兵对锦州城发起数次攻击,都没有成功。锦州城久攻不下,皇太极一筹莫展。锦州守将确实不好对付。看来此次拿下锦州城,毫无希望。于是,他提出,移师宁远碰碰运气。

5月下旬,皇太极率大军抵达宁远城下。宁远守将,就是曾经让努尔哈赤非常头疼的明朝名将袁崇焕。

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4个人,到前线察看地形,寻找攻城办法。久经沙场的三大贝勒,发现宁远城下的地形,非常不适合后金骑兵作战。如果袁崇焕守城不出,善于野战的后金骑兵毫无优势可言。

这一次,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第一次亲率大兵出战,如果得不到锦州,再拿不下宁远,他的老脸实在没地方搁。现在,三大贝勒还没从上一次宁远大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对袁崇焕的大炮心有余悸。如果皇太极接受他们的建议放弃宁远,那就意味着此次出兵再一次失败。

皇太极骑虎难下,为了尊严,决定殊死一搏。

他对三大贝勒喊道:“锦州拿不下来,宁远又不可攻,我们这些人到这里走亲戚来了?这次不战而退,日后如何张我国威?”

皇太极为了自己的面子,把强攻宁远上升到政治高度,让三大贝勒无话可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拿着将士的性命开玩笑吗?你要脸不要命,我们可不陪着。三大贝勒不下作战命令,他们所辖士兵自然不会参加战斗。

站在大军最前面的,只剩下皇太极和阿济格。皇太极也豁出去了,带着本旗人马,冒死冲锋。阿济格是个好员工,虽然他心里嫉恨皇太极,但这个时候,为了后金军的整体利益,想不了那么多,也跟着冲上去。

皇太极的五大金刚,见主子都冲上去了,自然不含糊,也跟着冲上去。这时,三大贝勒也不能看笑话了,指挥队伍殿后,做做样子。

战斗的结果,被三大贝勒言中。八旗军这次的损失比一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为觉罗室宗的大将军拜山阵亡,代善的儿子瓦克达、济尔哈朗、萨哈粼等贝勒受伤。

皇太极为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让兄弟们付出惨重代价。皇太极打是打不赢了,只能和袁崇焕议和,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回沈阳。

皇太极是善于总结的人。在这次兵败中,他发现,他现在拿三大贝勒没办法。这三个老家伙,根本不顾及他这个汗王的面子,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但是这群以济尔哈朗为首的小贝勒,还是比较好拉拢的。要想对付老贝勒,就得用好这几个小贝勒。在小贝勒中,培养他的中坚力量。

怎么对付这些小贝勒,光给他们位子、财物肯定不行,必须扶持一批,打掉一批,这样才能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

12月,皇太极就找到一个理由,处罚了一直对他不服的阿巴泰。这件事,在本章前面已经作过介绍。

在小贝勒当中,皇太极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一位值得培养、提拔的人。这个人,就是多尔衮。

按理说,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是皇太极即位后的最大受害者。首先,他们的母亲阿巴亥“被殉葬”,被人冠冕堂皇地夺走一旗人口。阿济格虽然作战勇敢,只因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在三大贝勒和皇太极面前不知眉高眼低,导致被罚成了家常便饭。

阿济格虽然年龄大,但不争气,多尔衮、多铎年纪小,和大贝勒们无法斗争。他们能做的,只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任三大贝勒和皇太极呼来喝去,随意摆布。

3个没娘孩子当中,吃亏最大的应属多尔衮。因为,在父汗去世之前,阿济格和多铎已经是一旗之主。努尔哈赤为了把多尔衮也提拔成旗主,找理由罢免了杜度镶白旗旗主的职务,并公开表示过,这个旗主由多尔衮担任。

伟大的父汗来不及把多尔衮安排到镶白旗旗主的位子上,就急匆匆驾鹤西行,多尔衮也就错失进入八大和硕贝勒行列的机会。

多尔衮虽然年幼,但是父亲的勇敢、母亲智慧的基因,毫无遗漏地遗传给他,使他自幼头脑冷静,聪敏过人。他知道,皇太极即位后他吃了很大的亏,但是,如果他像阿济格那样,抱怨、咒骂、硬碰、蛮干,公开反对皇太极,或者破罐子破摔,只能遭来更残酷的打击。三大贝勒和皇太极握有生杀大权,找个理由弄死他这个不到14岁的毛孩子,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看着不顺眼,想着不顺心,就是他们杀人的理由,或者他们杀谁,根本不需要理由。

识时务的多尔衮发现,三大贝勒和皇太极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每个人都在组建自己的小圈子。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打得叮当乱响的算盘,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斗争。

作为弱势群体的多尔衮意识到,同父同母的哥哥阿济格,已经是4个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根本不是这四个人的对手,他吃亏、挨整治是早晚的事,而他却感觉良好。如果他不和阿济格划清界限,总有一天,会遭到4个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多尔衮看出,在4个人斗争中,代善没有野心,没有追求;阿敏心里阴暗,不善经营;莽古尔泰有勇无谋,冲动少虑。只有皇太极,野心勃勃,智勇双全,既能韬光养晦,又能主动经营。最重要的是,现在皇太极占有有利的位置,最后的赢家,非皇太极莫属。

于是多尔衮对他的人生开始进行规划,并附有明确的行动准则。

一、紧跟皇太极,他永远是对的。时时事事站在他的立场上。

二、抓住一切机会,证明自己有足够大的利用价值。

三、获得皇太极的信任和支持,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和力量。

多尔衮没有把他的计划写在纸上,而是记在心里,并开始付诸行动。皇太极为了实现他大权独揽的目标,正在四处寻找高素质的打手。于是两个人几乎一拍即合,很容易走到了一起。

1628年,多尔衮的表现机会来了。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屡次截杀后金国使臣,让皇太极很没面子。他看到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兵力不强,就决定捏捏这个不老实的软柿子。

于是,皇太极带着两个孩子——多尔衮、多铎,率领偏师前去讨伐。

这是多尔衮有生以来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有些心虚,但是在出征前,他就暗暗告诫自己,这一次一定要严格遵守军纪,服从指挥调度。还有,一定要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带好兵,打好仗,既要表现出他的勇猛,又要突出他的谋略。

15岁半的多尔衮,为这次上阵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战场上,他的表现的确非常出众,让皇太极眼前一亮。回来之后,皇太极便赐给多尔衮“墨里根代青”称号,意思是既聪明又智慧。

机会,永远属于有追求、有准备的人。多尔衮取得了皇太极的欣赏和信任,必然得到重用。几个月后,多尔衮就获得了本属于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