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066年)

殷商的历史,约从公元前1562年到前1066年,长达五百年左右。如果说夏朝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始,商朝就是中华文明史的继续。

商朝的疆域很难确定。直到最后的君主纣王,商朝还在拓展疆土。一般来说,商朝相对固定的疆土,向北达到山西、河北一带,向东则到达大海,向南延伸到了长江,而向西则进入了陕西。

商朝的政治制度很有特色。商朝虽然也是疆域内许多邦国或首邦的联邦制的国家,但这种联邦,与原始的部落联盟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联邦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性战争而形成,最后建立起了封建制。作为联邦中心的殷人,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商王的权力虽然不及后世的皇帝,也是天下权力的中心。各诸侯邦国,要奉商王之命出征,还要定期向商王朝拜纳贡,甚至还要帮助商王进行农业生产。不过,由于王国地域辽阔,而交通联络手段却相当落后,商王控制各邦国的经济手段也不得力,王权还是受到了各邦国权力的限制。商朝初期,君位的传弟、传侄与传子共存。从二十六帝康丁开始,子承父位的制度才确定下来。王位传承上的混乱,加剧了王朝内部权力的争夺。

商朝前期的经常迁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有限。至中后期定都在殷地之后,经济上才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殷地的自然条件,据研究优于当今,对于农业发展相当有利。由于农业生产颇受重视,就带动了其他方面的进步。比如逐渐产生了一些促进生产力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畜耕、施肥等;同时,相关农具的发明和制造也进步很快。殷人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高粱、大米和小米等;从殷人嗜酒的记载来看,酿造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发达程度。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还有许多纺织品的遗迹,说明殷人在纺织和养殖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从各处发掘的殷商遗址,特别是殷墟来看,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初步展开,建筑的规模和水平,特别是与帝王的生活有关的建筑、宫殿、城墙、墓葬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普通民众,却还是住在半穴居的房屋里…总的来说,殷商的建筑水平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在制造业方面,殷人的最为人知的成就是青铜器的制造。殷人的青铜器有不同的种类,重量大小也有不同。其中最有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生产及战争的需要,殷人的交通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舟车的制造,不仅达到了很高的技术高度,还很讲究装饰效果。在殷人使用的器物中,有新疆的玉石、南海的贝壳和南方的龟甲,这都说明了殷人交通手段的发达程度。

殷人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以闰月调节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殷人还使用天干地支的记日方法,而从甲骨文和帝王的名字来看,殷人对天干地支的名称有一种特殊崇拜。在数学方面,殷人已有了记数的文字,也能进行一般的运算,绘制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在医药方面,巫与医还未分开。遇有疾病,巫医除了进行祈祷之外,也用药物进行治疗,甚至还用上了汤药。殷人还把疾病按身体部位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最有名的是对龋齿的记载。

商代的文化成就是多方面的。殷人不仅有高超的制造业的成就,同时在制造器物的过程中也溶入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从青铜器的纹饰到玉器的雕琢,从大理石雕像到陶器制品,从木器、骨器的造型到乐器的使用,都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商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商朝的文字主要是金文和甲骨文。所谓金文,就是铸造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一件器物上的金文一般不多,通常在10字以下,超过20字的则相当罕见。对金文的研究,起于宋代,而到清朝臻于大盛。这门学问,被称为金文学。商代的文化是帝王文化,而这种帝王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鬼文化”。在殷人的心目中,一切都有各自的神,而天帝则是万物的主宰。天帝既安排了种种自然秩序,也决定了种种自然现象。为了向这些神灵祈福,殷人绞尽脑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祭祀神灵。天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是世俗的帝王——人间的神。同时,一般有地位的殷人,也把自己的祖先,特别是有过丰功伟绩的先人加以神化。与此相关的是宗庙的建筑和厚葬的风俗,都反映出殷商民族的强烈鬼神崇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