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阅读指导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是一幅全景式的宏大画卷,从远古的洪荒、文明的诞生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朝代的更迭演绎了绵长的时代史,镌刻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经多方研究,专家考证,选取经典之作。所选之篇不仅脍炙人口,而且切合当下,其价值深远。

经过反复实验,专家论证,所选色彩均匀,卖和,不仅愉悦视觉,而且还能保护读者眼睛。在取得视觉效果的前提下,获得精神的愉悦。

(581年至618年)

隋朝在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并为唐朝强盛打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隋王杨坚废掉周静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隋,年号为开皇,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隋朝,杨坚是为隋文帝,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了三省六部制,分散宰相之权,使之相互制约、在地方,精简州县数目,实行州县两级制。又颁行《开皇律》,加强中央权力,维护社会秩序。以科举制度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继续顺应历史潮流,清理门阀政治的影响。在内修政治,积蓄力量后,589年,隋文帝发兵南下,统一南北,自西晋永嘉之乱后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

文帝死后,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又拥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力量,有可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营造东京,开凿运河如果东京的精致奢华只为满足帝王的个人欲望的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则大大促进了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帝开创的制度,再次得到炀帝的发展、补充与完善,成为隋初之制走向唐代制度的一个必要的中介杨广的功业还不仅在于此,他派裴矩打通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又先后击败吐谷浑、突厥,消灭北部边怠朱宽八海求访异俗,刘方经略林邑、常骏出使赤土等是炀帝发展与东南亚邻国关系的明证炀帝末年,隋代的疆域达到极盛。共置190郡,1255县,有民户890万,疆域西至且末郡.北到五原郡,东达辽东郡,南抵南海郡。但是隋朝很快衰落了。文帝时积累的财富迅速被挥耗,文帝时奠定的政局在炀帝时急剧地动**起来,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他以奢华享乐、耀武扬威为目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之中,三次南巡江都,先后北游五原、恒山,相继西巡狩猎于陇西,最远抵达张掖。炀帝不珍视财富,更不珍惜民力。为征高丽,致使举国就役,扫地为兵,田亩荒芜,于是,全国反隋起义蜂起,统治集团内部分化,隋统治瓦解。617年,宇文化及缢杀炀帝.隋朝仅存37年而亡。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历史一脉相承,文明代代相传。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时间顺序,依史籍材料,条分缕析地加以组织和剪裁,将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统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立体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

以图释文,视觉效果明显。在注重美感的前提下,着重文图切合,确保文图传神。

“鉴前世之兴衰,思来者尤可追”,选取典型故事,对原文主旨予以阐释,以增加读者兴趣,扩展读者思路,提升读者处世能力。

杨坚称帝建隋

581年(开皇元年),杨坚废周称帝,建国号隋,定部长安。杨坚本为弘农杨氏之后,父杨忠曾在宇文泰执政和宇文觉建立北周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上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周武帝执政后,杨坚地位上升很快,并因其长女作了皇太子的王妃而地位更得到巩固。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周武帝死,周宣帝宇文赟继位,以杨坚的女儿为皇后,任命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不久,又转为大后丞、右司武。宣帝外出时,由杨坚主持日常政务。580 年(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死,静帝即位,以外戚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掌握军政大权。

杨坚一面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重用李德林、高颎等人,以自己控制的丞相府来代替朝廷成为决策中枢;另一方面废除宣帝苛政,许汉人恢复本姓,并顺乎民意.提倡节俭。

杨坚的举措令宇文氏贵族大为不满,北周宗室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迪在长安密谋诛杀杨坚,发动兵变。赵王邀杨坚来府吃饭,欲在席间动手,但计谋被杨坚随从元胄发现,元胄掩护杨坚脱险。事后,杨坚以谋反罪诛杀了赵王、越王等五人,将宇文氏势力基本翦除。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封静帝为介国公。自称黄帝,改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建立隋朝,杨坚即为隋朝开国皇帝——文帝。

隋文帝颁布均田令

582年(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颁布均田令。隋文帝建国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本年,隋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妇女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同于常人。永业田不需归还,露田在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