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找到朋友

孩子自出生后,就会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的生活。

孙云晓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讲到,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比拥有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能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孩子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有个学生名叫王晓龙,学习成绩非常好,曾拿了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因而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在他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王晓龙从小就只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到大学三年级后,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两个男生天天黏在一块儿,别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议论纷纷。出于某种压力,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他很生气,要报复那个男生,于是弄来一种剧毒的化学物品——铊,投放到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

王晓龙是一个学习特别勤奋的孩子,为什么会犯下故意杀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没有问题呢?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缺乏朋友的危险性,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碍。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