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在交际能力这方面,西方素质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因为,西方的教育人士强调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的有益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的报酬或奖赏,目的只是在于为他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了的行为。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和进步,就需要这些高度社会化了的人们来推动,成功的社会化可以使我们个人与我们所属的群体之间协调一致,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恪守道德标准,承担公民义务,发挥社会积极性。反之,缺少“亲社会行为”的人难以自觉地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甚至会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道德、违反法律,出现反社会行为。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们对孩子都是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吃亏,更别提去教育他们关心、帮助别人了,从而让孩子变得自私,无法面对以后的人际交往。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亲社会行为”,对于孩子的一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按照皮亚杰认知学派的观点,幼儿是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亲社会行为”的。他们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情景一:在幼儿园里,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给班上一半的孩子一些食物和玩具,然后要他们把这些食物和玩具分给坐在自己旁边的小朋友。这时老师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最好玩的玩具留给自己,而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不喜欢玩的给别的小朋友。尽管别的小朋友投以渴望的目光,他们也视而不见。

情景二:妈妈给了露露好多巧克力,露露非常高兴。这时,邻居家的娜娜来到露露家玩,看到露露在吃巧克力,就向她要,但是露露不给,说:“巧克力是我妈妈给我的,你想吃也向你妈妈要去。”娜娜不依,一定要吃,见露露不给她,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露露的妈妈听见哭声赶紧跑了过来,拿了一些巧克力给娜娜,这时露露表现出非常的不乐意。

孩子在幼儿时期,还没有形成利他的观念,他们看到什么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比如当邻居家的小孩来家里玩时,他们会随手拿东西玩,如果你要从他手里把东西拿掉,他肯定不会依的,因为他已经把这视为自己的东西了,就像上面所说的两个情景。由此可见,孩子小的时候确实没有“亲社会行为”,只有在后天才能加以培养。

儿童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亲社会行为”则是一种极其良好的品质,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那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这一品质呢?下面一些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参考。

1.移情训练法

移情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我们对另~个人在某一种特殊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感情并产生共鸣。移情训练,就是要培养孩子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感,从而与之达到共鸣,这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孩子爱心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跟孩子做游戏时,或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体会别人的情感,这样才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心别人,发展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行为练习法

孩子有了移情之后,是否能够产生真正的行动还不一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移情能力提高后,他们的利他行为,如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别的小朋友的谦让行为却没有完全养成。这就提醒父母们,从有同情心到有社会行为,也就是从理解别人的困难、同情他人的处境,到帮助别人解脱困难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飞跃,有一个转化过程。或许你的孩子在游戏中,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但一旦回到真实情境中,别的小朋友要他的玩具玩时,他却不愿给。所以,要真正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还必须在现实生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

3.精神奖励法

在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过程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能用物质奖励来强化孩子的结果。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有关,因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必定是以厚人薄己的结果而告终。如果我们在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后面,紧跟着进行物质奖励,很容易使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变得不纯正,其结果也不稳固。一旦没有奖励,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也许马上就会消失。但是,要孩子从只想到自己,到完全为了别人,转变这么大,没有外力的推动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家长们可以用精神奖励法来巩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给孩子一些口头表扬,在幼儿园里则可以奖励孩子一朵大红花,或者在光荣榜上给孩子贴一颗红星。

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却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在大街上被歹徒殴打,围观者数百人竟无一人去相救,去报警;有个小孩落水了,救人者竟然先要谈好价钱才肯下去救人;小偷在车上偷钱包,有人看见了也是视若无睹……这样的事实着实让人寒心。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那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孩子是我们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不再发生令人齿寒的事情,亲爱的家长们,好好地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