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弃义

央视《焦点访谈》在2002年录制的特别节目《秩序·命脉》中,公布了2001年中国十大扰乱经济秩序案:成都黑心棉、广州毒大米、陕西三汽、株洲梅花K……节目主持人坦诚“诚信”两个字很沉重,呼吁厂家商家携手努力重建信用。

表面看来,欺骗可以为生意人赚取远比老实经营多很多的利润,本分经营可能是八分本钱,两分利润。而欺骗却可以用两分本钱,获八分利润。但是,做生意要成功就要看长远一些,要讲口碑。深得人心的服务,永远受人欢迎,一定会有一班忠实的拥护者支持。到一些老店看看,很多顾客和店主就好像是朋友那样,即使店铺旁边有其他同类型的店铺,他们也不屑一顾,只会找自己常常帮衬的老店。

这就是商誉,商誉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建立起来,但要破坏只需是一朝一夕。你的商誉佳,必然客似云来。相反,那些只管欺骗的企业,臭名远扬,要好不容易才等到有鱼上钩。生意人要以生意为终身事业,就万不可做欺骗的勾当,否则神憎鬼厌,在商场上迟早会消失。

我们不妨简单地想一想,一个“背信弃义”的企业会是什么模样?同事间冷漠如路人,甚至视之为敌人;在这种无情无义的工作环境中,每个主管的座右铭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部属不过是枚棋子。那还奢谈什么领导威望呢?由于派系林立,只有搞不清状况的呆子才有胆去“与狼共舞”;大多数人都是自扫门前雪,不然也只跟自己人合作;这种“尔虞我诈”的诡异气氛将使所有的合作计划都胎死腹中,完全无效率可言,更别奢谈成功了。

别忘了,这是个群居社会,你根本不可能自给自足,从日常三餐、医疗保健,到居住环境,有哪样能自己来?在商场上,这种“一柱难掌天”的互赖现象就更是明显。你见过完全可以“自力救济”的员工吗?看到过彼此之间完全没有默契,却还能飞黄腾达的企业吗?有哪家公司可以不靠上下游厂商,就能如期出货?又有哪个企业负责人能够靠自己所收集到的琐碎情报,就贸然做出重大决定?由此可知,“诚信”并不是你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必修必备的,因为它是所有商业活动的基本精神;少了诚信,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团泡沫经济的幻象。

“诚信”这个字眼常被人们与“领导人风格”划一等号,这是非常狭义的解释。既然企业以持续经营为宗旨,就理当将这种精神落实在公司结构与文化的层面。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诚信所涉及的层面可归类为以下四级:

——企业成效:要提高经营效益,就必须以互信为基础,才能事半功倍。

——团队合作:没有互信,就没有默契;少了默契,就不可能发挥“众志成城”的相乘效果。

——精密分工:组织之间的合作空间取决于信息共享与风险分摊,这当然要有互信来撑腰。

——个人诚信:在组织中,你能分到多少资源与授权,就看你的信用程度。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会帮助他们所信任的人。

随着伦理管理介入企业的经营模式,诚信问题已经为人们所重视,只是其中的掌握方法不再那么简单。比如在股东与对手的压力下,公司必须常借助“降低成本”与“品质改善”等猛药来提高竞争力,这也就带动员工职责与资方关系的重新洗牌。这种新局面所带来的冲击往往是“工作倍增,保障锐减”。有人戏称劳资之间已不复有所谓的“不成文卖身契”,形同敲响“铁饭碗时代”的丧钟。

在老一辈人的年代里,进入大公司就像进入国家机关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然而演化到现在的“战国时代”,大老板们开始体会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不打算把公司当成养老院来经营,于是开始裁员、精减人。幸存者也可能被这股龙卷风吹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岗位,开创新的工作。于是人人自危,担心饭碗不保。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层主管的年薪、红利、退休金却再创新高。于是不难想见,许多公司内部的诚信基础也出现动摇。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有裁员才会爆发这么严重的后遗症;随着商业形态的改头换面,你当然可以有新的烫手山芋。最贴切的例子就是“集中管理”的时代画上了休止符,这得感谢信息革命所赐,也就是“虚拟团队”的诞生。换言之,你跟工作伙伴的正面接触少之又少,甚至是素未谋面。正由于“人心隔肚皮”,因此要推心置腹就更难了。

结论是什么呢?我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两难窘境。企业的激烈竞争凸显出诚信的重要,但更可能陷你于两难之中。鱼与熊掌能否兼得,便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最大考验。

或许有人认为要挽回民心,就该改用怀柔政策,大开方便之门。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诚信的最高境界,在于建立一套“严而不苛”的游戏规则;就算这被某些有心人士曲解成“无情无义”,也断不可自毁原则。比如一谈到互信,你对部属的期待自然是“你办事,我放心”;但要是他们个个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就沦为“你办事,我伤心”。你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但如果他们在随后的表现还是乏善可陈,就该果断地请他们另谋高就,至少也得换间办公室。

由于公司不能背离创办的宗旨,因此就算是那些人缘颇佳、工作认真的同事,也照样不能享有特权,只能就事论事。基于同样理念,要是业绩斐然但却是不择手段而得来的,一旦查证属实就该严办,否则公司信誉将沦入万劫不复之地。当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并没有几家公司真的有此等魄力。

要建立“诚信为先”的企业,公司内部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作业要领、资讯管理和公司伦理文化,乃至于员工的向心力与主管的领导风格等等。

企业家必须懂得,在空前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少了诚信就是毁了一切,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