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忍让的指数

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喜欢要一个理由。发飚大抵有发飚的理由,忍的理由又在何处?

忍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如我们前面说到的保护自己等等,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你不屑计较。也许很多人会对这个理由感到困惑:别人都骑到我头上拉屎撒尿了,我怎么能够做到不屑呀。

是的,即便别人骑到你头上拉屎撒尿,你也可以不屑。苏轼在《留侯论》中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之不足为勇者。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这段话的大意是:庸人受到一些侮辱就会冲动得与对方争斗,甚至敢于搏命,其实这根本就称不上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胸怀大志、目光高远者往往不拘小节,不会为眼前一些小事情而冲动盲动,以致于打乱成大事的节奏、分散成大事的精力。打个比方,一个怀揣利刃矢志屠龙的勇士,决不会理会行进途中恶狗的吠叫,他没有时间也懒得花精力去搭理与反击。

生于战国末年的张良本来名叫姬良,他是韩国的名门之后,其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相国,侍奉过五代君王。在公元前230年,韩首当其冲遭秦灭。从贵胄公子沦落为亡国之奴,20岁出头的姬良一度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怒火,冲动地想学荆轲刺杀秦王。在公元前218年,他孤注一掷地发动了行刺,结果事情未成反而险些让自己丧命。侥幸逃脱后,姬良改姓名为张良,于躲避秦王通缉中幸遇圯上老人。圯上老人刻意侮辱张良,让张良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是灭暴秦而非杀秦王。一个身负重大使命的人,看事物的眼光骤然开阔,心胸也不再狭窄。后来,张良以他坚毅的忍耐力、冷静的思考能力,辅助刘邦灭秦诛楚建汉,建立了一番伟大的功业。

因为身负重任,所以懒得搭理小的纷扰。和他们身上的“负重”相比,讥笑、侮辱算不了什么。也许,成语“忍辱负重”应该这样说更符合逻辑——“负重忍辱”——因为“负重”,所以“忍辱”。在你感觉忍无可忍的时候,想一想你有一个宏大的志向吗?如果有,又何必为了一些小事而冲动? 要提高自己的忍让指数,说白了就是:我不和你们一般见识,或者这些小事我懒得计较。为什么?因为我还有更要紧的大事要去做。人的眼光与思想到了这个层次,对于绝大多数“忍无可忍”的事件就会糊涂了、超脱了。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百行之本,忍之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