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愿

人生在世,没有不求人的。向人求助的同时,要记得回报他人。一心想算计他人而毫无助人之念者是自私的,亦是不会有成就的;先有助人之心,而后方能有人相助,这是不灭的定律。借势先要付出,在付出与得到之中才有可能获得双赢,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剥夺他人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借势,只能带来更多的仇怨和麻烦,与借势的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驰。

战国时期,燕国人蔡泽到处游说,希望求取一官半职,施展自己的抱负。

蔡泽去过大小不少国家,到处碰壁,蔡泽对天长叹道:

“我满腹才学,为何无人用我呢?难道上天真的不肯帮助我?”

蔡泽曾到著名相士唐举处相面,他对唐举诉了半天苦,然后说道:

“先生尽可直言相告,我蔡泽若是无有富贵之命,从今往后再也不去四处奔波了。”

唐举一笑说:

“看你如此自负,想必身有大才,你既然如此自信,也不必相信相面之术,你还是回转吧!”

蔡泽苦苦央求,唐举指点他说:

“你只想让别人满足你,却不思如何去满足他人,难怪身遭磨难。做人要先想他人,这样,你才会如意。”

唐举又借着相面之术,进一步说:

“来我这儿相面之人,都喜欢听我的好话,这是他们共同的弱点啊!我不敢一一据实道来,却也令他们个个欢喜,这不是很好吗?从前我尚有惭愧之心,想来实是不必,人活着不就是图个痛快吗?我自己也不敢断定我言之无误,为何苛求他人呢?”

蔡泽深受启发,顿时消除了不少傲气,他自悟道:

“我太忽略他人的感受了,这是我失败的根源啊!”

蔡泽痛定思痛,他决定西去秦国。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让人制造舆论,到处散布消息说“燕国来的蔡泽,是天下最杰出的人才,只要蔡泽一见昭王,昭王必定会重用他,夺走相国范雎的相位”。

蔡泽的随从十分不解他的这一做法,向他发问道:

“先生一到秦国就挑战范雎,出言不逊,难道不怕范雎会报复先生吗?”

蔡泽沉思良久,方言:

“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想在秦国发展就需要借助范雎的势力,只有说服了范雎帮我,我才能有望成功。我大造舆论,只是想激怒他,这样我们方可相见啊!到时候我再进言,一切也就会进入正题了。”

范雎听到消息,果然有些生气,他自负地对手下说:

“我学问广博,阅历深厚,相信无人是我的对手,可笑不知名的蔡泽无端生事,我一定要当面教训教训他!”

范雎派人把蔡泽找来,质问道:

“你有何德何能,竟敢出语放肆,目中无人?”

蔡泽傲慢道:

“你当面如此无礼,可见并不是个礼贤下士的谦谦君子,难怪我并不敬重你了。”

范雎一怔,眼见蔡泽相貌不凡,言语犀利,范雎口气稍缓,说道:

“你有何高见,我愿闻其详。”

蔡泽平视范雎说:

“我一介书生,无官无位,如此施展抱负是不可能的。大人若能帮我,在下一定感激,亦可为大人解除他日之忧。我现在来求助大人并非只是为了自己,大人肯听此中原因吗?”

范雎点头,蔡泽继续说道:

“大人为秦国建立功勋已经很多了,大人的地位已经不可再升了,大人的富贵已经使他们难及了,大人还求什么呢?所谓物极必反,大人功高震主,君臣忌恨,接下来便是无尽的猜疑和攻讦。古时的周公尚不能保全自己,何况大人呢?圣人遵循进退之道,懂得福祸之理,大人不学圣人,且贪恋权位,这是大人的失误,不可不反省了。如果大人举荐了我,那么大人不仅可以全身而退,而且可有荐贤之名,这对大人全无弊处,为何不实行呢?大人给予在下的恩泽,在下又岂敢忘怀?有我继承大人的事业,大人当无不放心之处了。”

范雎思忖多时,越发觉得蔡泽高明,他便向秦昭王推荐蔡泽,并且极尽美言。有了范雎的举荐,蔡泽很快被任命为客卿。范雎接着称病请辞,蔡泽于是接任秦国丞相,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蔡泽最初的失意,是因为其头脑里充斥着“我要”。后来,经唐举的点拨,开始思考“我给”。思维一换位,他果然发现自己能给权势炽盛的范雎一个“荐贤”之美名与“全身而退”的机会。特别是后者,直接关系到范雎的性命。能给自己保全性命的途径,还能博一个荐贤之美名,试想:又有谁能拒绝这份“美意”呢?

古人云:“人足自足焉”。意思是使人满足自己就会如愿。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多进行换位思考,看别人需要什么,你投之以桃,对方报之以李,互利互惠,共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