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知识,渴望学习

即使是敌人来借书,你也一定要借给他。

被称为“赫黑姆”的人,可以不缴税。

犹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引领**,最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卓然不群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而其根基是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祟尚求知。

在犹太传统中,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他们明白,学习知识有甜头。

这种仪式早已成历史,但透过远古的仪式,人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犹太法典》中写道:“无论谁钻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曾宣布:

“每个犹太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赢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

为此,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

传说在以色列,曾经有这么一个男孩,他对学习毫无兴趣,他的父亲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而只教他《创世纪》一书。后来,敌军攻打他们居住的城市,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恰好恺撒来到了囚禁这个男孩的城市,并视察了男孩被囚的监狱。恺撒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发现了一本他不知道怎么读的书。

“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里有人会读这本书吗?”

“有,”典狱官答,“我这就带他来见您。”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如果你不会读这本书,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你要是死在这儿的监狱里,总比被国王砍掉脑袋的好。”

“我父亲只教过我读一本书。”男孩答道。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把他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了恺撒面前。皇帝把书摆到男孩面前,年轻人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恺撒听着男孩读,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只是要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于是,恺撒送给男孩金银,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圣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后,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唯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得到的奖赏该有多大呀!”

对于犹太人来说,书本就是知识,所以他们视书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维亚的犹太区订定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给他的人,都要课以罚金。此外,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因为如果放在床尾,将是对书本的大不敬,这是绝对被禁止的。

希伯来语称有智慧的人为“赫黑姆”。赫黑姆是指具有“赫夫玛(智慧)”且能使用智慧的人。如同古代许多伟大的拉比出身低微一样,赫黑姆也不一定是来自知识阶级,曾经有很多知名的赫黑姆是肉摊子或果行的老板,他们出身都很卑微。

在众多有智慧的人当中,最有智慧的,被称作“塔尔米德·赫黑姆”,意为精通犹太法典者。他们对《犹太法典》和《犹太教则》都很有研究。犹太人认为,任何头衔都不能形容这种有智慧的人,同时,其他正规的教义也都培养不出这种人才来。

在犹太社会中,当一个年轻的学生,逐渐累积知识、发挥知性、培养洞察力,并且开始了解到一个人必须谦虚时,他就可以被称为“赫黑姆”。犹太人一方面重视学识,另一方面也很重视谦虚的态度,这两者是并重的。一个人终身都不忘学习,一刻也不怠慢,到了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很有智慧时,他便能被称为“塔尔米德·赫黑姆”。

因为犹太人认为他们已经付出很多心力,对于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让他们缴税,反而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