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人不可使用
世间万物,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人身上也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看似优点,其实乃致命之缺点。所以,用人者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才能发现和用好具有真才实学之人,而不至于鱼目混珠。。人既然如物,是是非非,究竟哪些人不可使用呢?
第一,华而不实者。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乍一接触,往往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并让人误认为他是一个知识丰富、又善表达的人才加以看待。但是,须要分辨他是不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的,善于言谈,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别能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
三国鼎立之时,北方青州有一个叫隐蕃的人,逃到东吴,对孙权讲了一大堆漂亮的话,对时局政事也做了分析,辞令严谨正然。孙权为他的才华而打动,征询陪坐的胡综:“如何?”胡综(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说:“他的话,大处有东方朔的滑稽,巧捷诡辩有点像称衡,但才不如二人。”孙权又问:“当什么职务呢?”“不能治民,派小官试试。”考虑到隐蕃的谈吐净是刑狱之道,于是孙权派他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并亲为接纳宣扬。因此,隐蕃门前车水马龙,宾客满座。当时人们都对这种有人说隐蕃好,有人说隐蕃坏的情况感到很奇怪。到后来,隐蕃作乱于东吴,事发逃走,被抓回而诛。对似是而非人的辨识的确不易。
第二,貌似博学者。这一类人多少有一些才华,也能旁及到其他各门各类的知识,泛泛而谈,也不无道理,似乎是博学多才的人。但是,如果是博而不精、杂而不纯,未免有欺入耳目之嫌。貌似博学者大多是青少年时读了些书,兴趣爱好也还广泛,但是因为小聪明,或者是未得名师指点,或者是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限制,终未能更上一层楼,去学习更精专、更广博的东西。待学习的黄金年龄一过,尽管有精专的愿望,但是已力不从心,最终学识停留在少年时代的高峰水平上,不能更上一层楼。即使以后具有这样那样的深造环境,但由于意志力的软弱,也只是涉猎到一些新知识的皮毛,浅尝辄止。这种人是命运的悲剧,尚可以谅解。如果是以貌似多学在招摇撞骗,则不足为论了。
第三,不懂装懂者。不懂装懂的人,生活中确实不少,尤其以成年之后为甚,完全是因为爱面子、怕人嘲笑的缘故所致。有一种不懂装懂者是可怕的,他会因不懂装懂,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技术上的。还有一类不懂装懂的,是为了迎合讨好某人,这种情况,有的是违心而为,在那种特殊场合下不得不如此,有的则是逢迎拍马,一味奉承。
第四,滥竿充数者。这一类人往往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如何偷机躲懒,维护个人形象。总是在别人后面发言,围绕前面的人讲过的观点和意见,并无新的见解和主张,如果整合得巧妙,不失为一种艺术,使人难以觉察他滥竿充数的本质,反而让人误为精辟见解。这种人也有他的难处,如南郭先生一样,想混一口好饭吃,其实也不如意。如果无其他奸心,倒也不碍大事。否则,趁早解聘,或疏远之为妙。
第五,避实就虚者。这一类人多少有一点才干,但总嫌不足,用一些歪门邪道的办法混到了某个职位上去。当亲临战场时,比如现场提问,现场办公,因无力应付,就很圆滑地采用避实就虚的技巧处理。其实,这也是一门本事。这种人当副手也还无大碍,但以小心为前提,否则他会悄悄地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大漏子来。
第六,鹦鹉学舌者。自己没有什么独到见解和主张,但善于吸收别人的精华,转过身来就对其他人大肆宣扬,也不讲明是听来的。不知情者,自然会把他当雄才来看待。这种性质,说严重一点,是剽窃,因不负法律责任(如果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比如论文、书刊,则性质比言论更为严重),因而会大行其道。这种人没什么实际才干,但模仿能力强,这也是他的优点,也可加以利用。
第七,固执己见者。这种人争强好斗,不肯服输,不论有理无理都一个样。这类理不直、却气很壮的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待他们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不予争论。如果事关重大,必须说服他,才能使正确的决策得以实施。首先应分析他是哪一类人。本来贤明而一时糊涂的,以理服之,并据理力争,坚持到底;私心太重而沉迷不醒的,则用迂回曲折之道,半探半究地讲到他心坎上去;实在是个糊涂虫,不可理喻,顽固不化的,就动用权力压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