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形成互补
在一个组织的人才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需要有知识互补,又需要有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在科学上常需“通才”领导,使每个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大型乐队”之中。
近来国外的研究表明,一个经理班子中,最好有一个直觉型的人作为天才军师,有一个思考型的人设计和监督管理工作,有一个情感型的人提供联络和培养职员的责任感,并且最好还有一名冲动型的人实施某些临时性的任务。这种互补定律得到的标准和结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实现人才群体的最优化,用人时不能不明白此道理。
事实也反复证明了人才结构中的这种互补定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十分巨大的互补效应。
用人过程中,熟悉并掌握人才之中的互补定律是非常必要的。在一个人才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等,形成这样的结构关系,有利于提高整个人才结构的效能。
只有了解了人才中的才能互补定律后,才能更好地用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着杰出的观察才能,经过日积月累,他得到了大量天文观察资料。尽管如此,他的学说仍然没有摆脱托勒密地心说的束缚。1600年,第谷请了一位助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虽然观察能力不及第谷,但他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才能却非常突出。他们两人合作不久,第谷就去世了。在第谷丰富的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开普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大胆地提出了火星轨道为椭圆形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接着又提出了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等于它与太阳距离的平方)。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它是第谷观察才能与开普勒理论、计算才能互补效应的结晶。
用人还需要了解人才中的知识互补定律。众所周知,席勒与歌德是德国18一19世纪两位杰出的诗人。歌德听说席勒要写《威廉·退尔这个剧本,就慷慨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素材全部交给他;当席勒知道歌德在写《威廉,麦斯特》这部长篇巨著时,他也积极参加到写作中去。这一对诗友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理想,而且在知识上也形成互补,正因如此,他们才双双功成名就。
用人除了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补定律、知识互补定律外,还应了解人才中的个性互补定律。无论在哪一个人才结构里,人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因素的气质、性格都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气急,有的脾气缓;有的做事细致、耐心;有的办事麻利、迅速。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每个人才因素都是同一种性格、同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这和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现象极为相似。个性互补,有利于把工作做好,中国女排的崛起就是鲜明的例子。原女排教练袁伟民是这样总结的:“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该有各自的个性,这个队打起比赛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他们的棱角都磨平了,那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这话讲得非常有道理。一般而论,人才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抹煞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就等于抹煞了人才,只有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用人须知的各种互补定律,不要忘了其中的年龄互补,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长和短处,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长与短处,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特长和短处。这不管从人的生理特点,还是从成才有利因素来讲,大都如此。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从而使得这个人才结构保持创造性活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取得政权后的用人方针就是“老少参用”。他是这样认为的:“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显然,朱元璋的这一用人方针是从执政人才的连续性、后继有人问题出发的。其实,它还有更高一层的理论意义,老少互补对做好工作,包括开拓思路、处事稳妥、提高效率等都意义深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很多研究、攻关项目都离不开“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有知识互补,又有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常需“通才”领导,使每个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组织成一个和谐的“大型乐队”。
曾经有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力图解决超导微观理论的创立问题,却都未能如愿。而这项成果的最后夺魁者,竟然是巴丁、康柏和施里弗3人。他们3个人组成了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巴丁老马识途,把握方向;唐柏年富力强,思维敏捷;施里弗善于创新,方法灵活。这也是一个多边综合、多边互补的典型。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却越来越重要。工程规模越大,越需要在其人才结构中体现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