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病因素

1.环境

疾病增加的第二个原因与近二三百年间人类的所作所为有关,尤其近200年间更是关系重大。形象地说,人类将毁灭在连虫子、杂菌都无法存活的环境里。

人类使用农药杀死细菌,也杀死了昆虫和小动物。

人的皮肤上有各种细菌,既有好细菌,也有坏细菌,亲热相处,共同保护皮肤,这种平衡的失调就造成特异性反应症的增加。人的肠子里生活着100多种细菌,也与人和平共处。

所谓共处,即互有危害又互有利益,保持着互助互制的关系,共同生存发展。但是,局部治疗的药物、含有化学物质的食品、饮用水等破坏了与细菌共处的平衡性。

在连小动物、昆虫、微生物都不能存活的土壤里栽培出来的蔬菜、水果对人体也就没有什么好处。人与昆虫、动物互相争食的环境才是健康的正常的环境。

一位印第安人酋长的意味深长的一番话语道出了人与动物以及万物之间的息息相关的关系。“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部分联结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一位德高望重的环保前辈这样写:“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而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正确位置。‘人’字原本多大就写多大。现在是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小些,更小些,把‘人’写在原来应有的位置上。”

2.吃出来的病

我们人类有时执迷不悟,以藐视自然为前提,在“民以食为天”的大旗下、在对色香味俱全的无止境的追求中,人们在活吃猴脑、生吃老鼠、花雕醉虾,至于嘴正在动而身体己被烹熟的鱼,那已是餐桌上最一般的厨艺。

我们是用嘴吃饭,讲究的是味道和厨艺,往往不管营养不营养,检疫不检疫,健康不健康。在关于吃的俗话中,有人一向以吃过“天鹅地虎、鸽子肉黄鼠”为傲、为荣、为尊,哪管是陋习还是恶习。

小到蚂蚁大到鲸,无所不吃的人还有什么不吃的?有。把自来水管接到牛的血管上充水上百斤的牛贩子不吃自产的牛肉;养猪的不吃自己用瘦肉精饲养出栏的猪肉;卖馒头的不吃自己用硫磺熏白的馒头;卖酒的不喝自己用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卖大米的不吃自己用颜料上色的绿色大米;卖蜂蜜的不吃自己用硫酸调配的蜂蜜;种韭菜的不吃自己亲手施了可致癌的催长素的韭菜;卖野味的不吃他们用毒药药死的野禽;卖药的得病不吃自产自销“包治百病”的假药……

据科学家考证,艾滋病、出血热与猴子有关;猫抓病则来自于猫科动物;莱姆病来自于30余种野生动物和多种家禽;十余年来的疯牛病让英伦举国不宁……对于食尽天下野味的人,动物们似乎要以某种病菌报复人类,这抑或是人的咎由自取?的确,由于森林锐减,食物链被严重破坏,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也被迫改变。动物变得什么都吃,也可能把自己弄得浑身是毒、体内毒性更大,继而把这些病菌传染给家畜和人类。

习惯性的错误常常会演变为习惯性的“文明”。但历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都昭示:人的一些“习惯”实际是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比如有些人热衷于食用各种野生动物,美其名曰“山珍海味”,殊不知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极易从动物身上感染上人畜共患病。

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人类自己。有一位以使用“高科技”养蟹而闻名的个体户对人说:“从蟹苗到上市,至少要喂10种药,例如氯霉素、土霉素、乙醇、痢特灵、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病毒灵、多西霉素、己烯雌酚等等。”他还谦虚地说自己比较守本分,有些人更毒,在蟹产卵时喂避孕药,这样母蟹不会变瘦,蟹苗更容易长大。这位养蟹能手捞出两只大蟹说:“你看看,多凶,不吃药哪有这么凶!”

据报道,每年生产的诺酮类(一种抗生素),其中有一半被蟹场、蛇场、乌龟场、黄鳝场等养殖业用掉;再加上其他种类的抗菌素,不知总数有多少吨,最后全部转到了人的肚子里,不知慢性杀死了多少人。

这些毒螃蟹、毒蛇、毒黄鳝、毒乌龟等只是当今掺毒食品的冰山一角。在某些人突然有了发财致富的机会,却又处于一个无法无天的道德真空状态下,那种不顾一切赚钱的欲念,可以诱发出人性中最冷漠、最恶毒、最疯狂的部分。像在西红柿、葡萄等水果上撒药、涂色以增加鲜亮等都根本不足一提了。

3.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它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运动习惯、作息习惯、交流习惯、嗜好等等所有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社区也会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例如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在一个群体里,生活方式会互相影响。如在大学里,不同的学生宿舍有不同的风气,在一个宿舍里,只要有两个人吸烟,其他不吸烟的同学也会慢慢跟着吸起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获得健康,免患许多疾病,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给人带来疾病。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在许多方面对个体和社会健康起着决定和中介的作用。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的调查证明,制约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环境状况占20% ~ 25%;遗传因素占15%~20%;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占10~15%。目前,人类将主要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所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病”,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病、癌症、肺部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

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生活方式占总死因中的48.9%,在我国也占到37.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隐患也日益严重。在城市,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吸烟、超量饮酒、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少运动、食物过细、精神紧张、不健康夜生活等等。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过去的某些不健康行为没有得到完全地纠正,又增加了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用不清沽的水、吃东西前不洗手、膳食不平衡、食物由多粗粮改为多细粮、吸烟、超量饮酒等等。肥胖、超体重已越来越成为城市里司空见惯的风景线。而肥胖、超体重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有着直接关系。近20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在明显上升,而且它们是导致死亡的主要杀手。1997年我国报道每年新增50万糖尿病人,1998年这个数字又增至75万。这充分说明,我国居民的健康正面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威胁。

生活方式病的发生与发展,非一般传统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能控制和预防,只有从人们的行为着手,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