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质疑,就是对现有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以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
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有着卓越的科学成就和杰出的科学贡献,而且有着非凡的创新思维方法。他以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着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他晚年时,他把质疑思维的矛头指向了西方世界弊端丛生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基础。1949年,即在他70岁那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著名文章,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公开声明拥护社会主义。爱因斯坦这种非凡的质疑思维和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他平凡而又高尚的伟大人格,在人类科学史上留下了不朽丰碑,也为我们开发创新思维留下了无穷的启迪。
人们常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马克思的座右铭恰恰就是:“怀疑一切”。
同样,这句话也非常适合于创新思维的培育和锻造:从“问号”开启创新之门,创新始于质疑,创新成果诞生于一个个高水平的问号之后。
例如,有这样一个提问:“您见过方形车轮吗?”
许多人可能会说,这个提问本身有问题,车轮怎么能是方形的呢?
其实,方和圆并没绝对的界限,方形车轮已经有了:高速磁悬浮双轨列车,其底部车轮就是方形的。
方形车轮启示我们,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总是人云亦云、毫不怀疑,那么他就不可能有创造和创新。创新的出发点,就是首先对一切客观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然后才有可能取得更先进的创新突破。
人们总是羡慕发明创造者,其实,许多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捕捉创新的机遇,取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往往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捕捉问题的敏锐头脑,有没有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疑点的慧眼,有没有敢于从权威下过“结论”、作过“论断”的所谓“终极真理”面前敢于质疑——敢于刨根问底进行探索创新的勇气。
敢于质疑,是培育和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
发明创造的实践证明,谁敢于合理质疑、敢于率先提出问题,谁就能最先开辟一条全新的创造之路。敢于科学质疑,能使大脑处于一种探索求知的主动进取状态,使大脑的创新思维处于朝气蓬勃的旺盛活力状态。疑处有奇迹,疑处出真知,疑处有突破,敢于质疑,才有奇迹般的创新成果。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欧洲一位威望极高的著名科学家。他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一个10磅重的铁球与一个1磅重的铁球,从同样的高度落下,10磅的铁球会先着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铁球快10倍。他还举例说,铁球的落地速度总是比鸟类羽毛快,秋天的落叶总是缓缓飘落,而成熟的苹果却是迅速落地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个“真理”。
后来,年轻的伽利略勇敢地对此提出了质疑。伽利略心想:如果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连在一起,让他们从高处落下,情况会怎样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就会得到两个相反结论,一是两个球连在一起,其总重量比100磅的球重1磅,因此,应当比100磅的球先落地;另一个结论是,两个球在一起会因为那只1磅的球而减慢速度,其落地速度应该比10磅的铁球慢。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
年轻的伽利略没有在权威论断前止步。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两块从悬崖上跌落的石头,尽管大小不一样,却总是以同样的速度坠落地面。从这现象得到启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下降速度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无关,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伽利略问自己:这到底是权威论断错了,还是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与分析推理有错误?
伽利略相信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错了。为了弄清究竟谁对谁错,他决定让实验来验证,用事实来说话。
带着对权威论断的质疑,伽利略突破传统习惯,勇敢地登上比萨斜塔,左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1磅的铁球,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把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推了下去,结果奇迹发生了,大家看到两个球同时落地,人们顿时恍然大悟。实验证实伽利略的推理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错了。
一个由物理学权威所作的、影响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的“神圣的定律”,顷刻之间被年轻人用事实推翻了。
伽利略由此得出物理学上自由落体定律: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关,而与物体的高度有关。
正是敢于质疑,伽利略才成为推翻亚里士多德“权威论断”的第一人,同时,也成为物理学中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者。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伽利略一举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无数发明创造告诉人们: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端,疑问突破之后往往带来创新成果,一个问号往往带来一项甚至一系列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