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活动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便会主动趋向于接近、认识和掌握这种事物,并从中体验到愉快和心理上的满足。随着兴趣活动的进行,兴趣的满足并不会使这种兴趣消失,而是会使兴趣丰富、深入和强化。如有位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了解酸性物质的一些特点后,产生了用食醋试一试其应用范围。在兴趣的指引下,他收集了报刊上对食醋各种功能的介绍,并一一进行了验证。从中他体会到化学的巨大价值,立志要从事化学研究,并考上某大学的化学专业,后成为一个化学研究者。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向导。科学工作者对科技创新有兴趣,艺术工作者艺术创新有兴趣,作家对文学创作有兴趣,这会使他们热心于相应的创新活动,并以能从事这种活动为乐,而丝毫体会不到创新过程中的艰苦。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经常在实验室里连续几天几夜地工作。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一点儿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兴趣是人在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陈景润上高中时,老师的一番话令他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最初的兴趣:“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在后来多年的数学研究中,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断加深,并最终在这上面取得重要突破。那么,创新兴趣培养的重点有哪几方面呢?

1.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大小。兴趣广泛的人对多种事物感兴趣,能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创造信息而变得眼界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多样、思维灵活,从而更容易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张衡、沈括、李时珍、郭沫若、竺可桢等杰出的创新人才兴趣非常广泛,他们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文学、考古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外著名科学家中,像牛顿、爱因斯坦、维纳等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在计算机、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创造。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并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人文科学也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和方法,青少年作为未来科技、人文和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2.兴趣的深度与中心兴趣

兴趣的深度是指人对某种兴趣的热爱、投入程度。一个人的各种兴趣通常有着不同的深度。对一些人来说,其中有一个兴趣的程度特别深,这个兴趣被称为中心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创新人才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这不仅使他们成为通才,也使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从而在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如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机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但他的中心兴趣是天文学和地震研究,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举世闻名。

3.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某种兴趣的持续时间。兴趣变幻无常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创新活动中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某种创新活动抱有持久甚至终生的探索兴趣。

4.兴趣的效能

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驱动作用。兴趣效能差的人,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观望和等待状态,或者只是口头讲讲,很少有具体行动。这种缺乏推动力量的兴趣实际上对创新活动并没有什么价值。兴趣广度、兴趣深度、兴趣稳定性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最终是通过兴趣的效能的发挥来体现的。一个效能高的兴趣能够推动研究者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地实现创新目标而奋斗。因此,必须重视兴趣效能的发挥。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是兴趣效能发挥的典范。1928年,他因实验意外,不幸身染脑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病情趋于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已不能持笔写作。从此以后,写作只能以他口述、别人代笔的形式进行。但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凭借他对科学和科普工作的无限热爱,他写出了大量科普著作,直至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作品和他身残志坚、献身科学的精神,使一大批人深受感动,从而也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有志从事创新活动的青少年要培养自己既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并能保持兴趣的稳定和兴趣的效能的发挥,因为这是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