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握手看人

握手寒暄现在可以说是最普遍被采用的世界性“见面礼”。握手是从原始的双手举起的姿势(表示没有携带武器)演变而来,后来采用罗马式手碰胸的姿势表示问候之意。在罗马帝国时代,人们并不握手,而是抓着彼此的前臂。在现代,握手是表示欢迎,手心张开表示公开,而接触表示合二为一。

握手这一形式虽然简单,但每个人握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美国心理学家伊莲嘉兰在一本书中指出,一个人与人握手时所采用的方式,能反映出他的个性。

使劲握手的人,通常表示他的主动性很强,而且充满了信心,反之,不大用劲儿握手的人,除表示其身体欠佳、有气无力外,就是其性格脆弱。在公共场合里,不断地前去和陌生人握手,表示这个人富有社交经验或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利用握手的方式,怎样才能了解对方微妙的心理活动呢?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现象,就是通过手的温度来判断。

在人的身体中,当发生恐怖或惊吓的感情变化时,跟自己无关的自我神经意识会突然活动起来,并引起呼吸的紧张、血压与脉搏的变化或是汗腺的兴奋等。你如果跟对方握手时,发现对方的手掌出汗,这就表示对方的情绪高涨,也可以说是失去心理平衡的表征。有些女性表面上看来冷若冰霜,但若握住她的手,却发现她的掌心有些湿,这是男性的容貌身体或者语言、气氛等,引起了她某种兴奋的表现。

我们可从握手的用劲与否以及手掌感触,来窥视对方内心的秘密。日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科伦坡刑警的握手法”,说的是有些刑警一旦与犯人握起手来,马上就将犯人“握”进一种不利的境况。因为这些刑警握手的时候劲儿大,同时又翻起上眼皮注视对方的眼睛。犯人被握着手,只要一接触到刑警的视线,内心就会掀起一阵不安。在把犯人逼进这种心理状态后,刑警便运用巧妙的心理战术,从而一步步地深入对方的内心。

有趣的是,国外甚至有人认为不同的手标志着不同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英国学者罗伯特·克拉克在《未来的迹象》一书中指出:人的手相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如手指强健发达、手型方正的人,思维精确而持久;手指骨关节突出,拇指、手掌都很大的人,擅长逻辑思维;手指锥形、柔和纤细的人,以形象思维见长等等。他的这种观点颇似我国民间的“相骨术”。

既然可以在一个人手掌上寻求别人的历史,测知他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所以,当我们与人握手时,不妨也留意一下对方那双手的状况。

以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列举的不同的握手方式及它们所透露的心曲。

1.摧筋袭骨式

握手时,紧抓对方手掌,大力挤握,有时会令对方痛楚难忍而自己全然不晓。此类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为人则偏于独断专行,但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都很突出。

2.沉稳专注型

握手时力度适中,动作稳实,双目注视对方。此类人个性坚毅坦率,有责任感而且可靠,思想缜密,善于推理,经常能为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每当困难出现时,总是能迅速地提出可行的应付方法,很得他人的信赖。

3.漫不经心型

握手时只轻柔地触握。此类人随和豁达,绝不偏执,颇有游戏人间的洒脱,谦和从众。但有时候,这种形式也有轻视对方的意思。

4.双手并用型

握手时习惯双手握住对方的手。此类人热诚温厚,心地良善,对朋友最能推心置腹,喜怒形色而爱憎分明。这种形式有时在有求于他人时会较多体现。

5.长握不舍型

握手时握持对方久久不放。此类人情感丰富,性喜结交朋友,一旦建立友谊,则忠诚不渝。

6.手指抓握型

握手时只用手指抓握住对方而掌心不与对方接触。此类人个性平和而敏感,情绪易激动。不过,有时也表现出存有戒心。

7.上下摇摆型

握手时紧抓对方,不断上下摇动。此类人极度乐观,对人生充满希望。他们积极热诚,受人爱戴、倾慕的对象。

8.规避握手型

有些人从不愿意与人握手。他们个性内向羞怯、保守但却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