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最要紧的是懂得刹车

在蛛网似的马路上驾车,蓦地想到开车与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逆行、闯红灯,否则很容易出交通事故。人生之路也有许多“交通规则”,明的有国家法令和规章制度,暗的有道德规范和操守信念。一招不慎,重则处以重刑,轻则招来指责。

对于一个开车的司机来说,刹车可谓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宝。刹车及时,有准备地提前刹车,可以避免意外事故。实在不行来个急刹车也是必要的,起码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和灾难。当然,你若有闲情逸致,停车坐爱枫林晚,也别有一番情趣。若没有刹车的习惯,信马由缰,一味地图痛快,小则碰人撞物,重则车毁人亡。人生不可能总是事事顺意,一马平川,遇到障碍和困难,是常有的事。这时,只能慢行或者刹车停下,切不可莽撞。有时遇到险情,绝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要迅速刹车,调整心态,避免陷入险境而不能自拔。再则,当我们疲惫之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肩上的担子,歇息修养,赏阅一下人生的风景,絮叨一下温馨的亲情,品味一下好友的情谊,也是很快慰的事。

开车最要紧的是确保安全,在此前提下富有效率地到达目的地,顺便欣赏沿途的美景。人生之旅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最要紧的是不出大事,确保平安。而这份确保,在很多时候是缘于及时的一脚“刹车”。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在几年前的一个交流会上,华人首富李嘉诚这样对向他求教的年轻企业家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十年非常刻苦工作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很容易得以成功,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多数人更喜欢锐意进取,却忽略在适当的时候点一下刹车。老子在《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知止是自己看到了某个程度,你“虽很想要,但还是拒绝了”。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弘一法师(李叔同)乃一代高僧,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出家前,他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知止”。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知止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世间万物行止各有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止”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蕴藏着很大的智慧。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欲熏心,便会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因而做出不知止、不知耻的事,像什么反目成仇,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挥金如土,鼠目寸光,牢骚满腹,沐猴而冠,寡廉鲜耻,东食西宿,瞒天过海,尽人可夫,爱财如命,投鼠忌器,暗度陈仓,衣冠禽兽,见利忘义,弱肉强食……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鹪鹩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想起两副著名的对联,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国学大师黄永玉的谐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止”不是难在不知道,而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了解“知止”。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

敢于开拓,勇于退出

韩国三星电子的创始人李秉喆,在韩战后的废墟上打造出一个世界一流企业,堪称一个奇迹。三星的成长之路遍布陷阱,之所以没有深陷在失误的泥沼里沉没,完全是因为李秉喆及时退出的勇气与行动。在回顾他辉煌的一生时,李秉喆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李秉喆的经营原则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敢于开拓,又勇于退出。他曾说过:“如果没有100%的把握,那就不要上马。一旦决定某一种项目,就要全力以赴。如果认为没有胜算,那就赶快退出来。”

1973年,三星与日本造船业的巨头H公司合作,在韩国庆尚南道买下150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建造世界最大规模的造船厂。但当时由于石油危机,世界造船业陷入困境,有的客户甚至放弃订单,要求取消合同。三星一看行情不利,就毅然决定该项目暂时不上马。后来,李秉喆先生回顾说:“如果当时那个造船厂上马,对三星的打击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李秉喆的这次撤出虽然令自己“脸上无光”,但却避免陷入一场不停地投资却没有多大回报希望的泥潭。李秉酷认为:若不及早撤出,那么大型造船厂将很可能成为三星公司的“滑铁卢”,与其坐等因造船而全军覆没,不如另辟蹊径,别处生花。

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形势大好时,“春风得意马蹄疾”,凭着一股子干劲与闯劲能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在形势不好时,却不知道收缩战线准备撤退,直至“弹尽粮绝”,连东山再起的本钱都没有了。

做事必须能屈能伸。只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只能伸不能屈的是骄兵,都不能真正顺应时势,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无论做什么事,在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咬紧牙关挺住。但在实际操作之中,有些事经过仔细分析后,断无“咸鱼翻身”的可能之时,唯有承认现实,选择撤退。因此,“坚持”与“放弃”并不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可以互补的。

有人经营一家餐馆,大半年了还不见起色。原来在餐馆周围虽然有几家大公司,但每个公司都为职工提供午餐,为上夜班的职工提供夜宵,难怪这家餐馆的生意不好做。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这几家公司对办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周围还有两所中学、一所小学,文化用品市场巨大,于是,这家餐馆的老板毅然将餐馆改为文化用品商店,虽然这一折腾损失了不少,但没过多久就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在股市搏击中,游戏规则掌握在大户手中,对于中小散户股民来说,赢家大都是在“高处不胜寒”时及时抽身的人,都是在熊市来临之际,及时“忍痛割爱”之人。可见,“善败”者也是善退者。不善败的创业者,一般都对“必败之势”缺乏判断能力,即所谓“败莫大于不知将败”者;其次是,即使已感觉到失败的压力但仍心存侥幸,消极地观望、等待直至重大损失出现。小企业老板要在失败来临之际冷静分析,首先要对市场竞争态势有灵敏的信息渠道并加以判断,能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将要受损的领域和时机;其次是善于快速撤退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即抓住临失败之前的有利时机抢先主动收缩或撤出必败的领域。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此用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收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脱身最早、最快、最彻底的往往也是受损最小的。这些先期脱身的智者,常常会成为下一轮竞争中的赢家。

三十六计有“走为上策”一计,它蕴涵了丰富的屈伸之理。当敌人具有巨大的优势,而我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只有投降、和谈与撤退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败,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而撤退并非失败,且属转为胜利的关键。

应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事态严重,该走不走,贻误时机的,必会招致更大的麻烦与危险。

当年西楚霸王战败,在乌江畔自刎收场,并不是他没有退路,只因他曾经破釜沉舟,带领三千江东子弟兵打江山,如今三千子弟兵都无一生还,自感无脸见江东父老,因而以自刎收场。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的心理缺陷,如能退回江东,或许还有东山再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