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接近你的朋友,更要接近你的敌人

为你的难过而快乐的,是敌人;为你的快乐而快乐的,是朋友;为你的难过而难过的,就是那些该放进心里的人。那些与你共过患难的人,是你最值得珍惜的人。

只是,敌人和朋友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20世纪初,美国有一个年轻商人兼政治活动家叫皮亚,他对一位知名的大企业家汉拿非常不满意,甚至接连两次拒绝与他见面。

那时,汉拿即将成为闻名于世的大人物,要做某政党的政治领袖了。但是在年轻的皮亚看来,汉拿只不过是个“坏蛋”,一个地方上的“党傀”罢了。他每次看见报上对汉拿的称颂,没有一次不摇头痛骂。

后来汉拿的朋友对他说,你最好还是和皮亚会晤一次,消释彼此的意见。于是,在一个拥挤的旅馆客房里,汉拿被引到一个沉静的穿灰外套的青年面前,那人坐在椅中并没有主动问候进来的人。

待友人介绍:“这位就是皮亚先生……”之后,汉拿对皮亚说了很多话。

出乎皮亚意料的是,汉拿对于皮亚的事情了如指掌,他谈了许多关于他父亲担任法官的事情、关于他伯父的事情以及关于他自己对于政治纲领的意见。汉拿说:“哦,你是从奥马哈来的吗?你的令尊不是法官吗?……”年轻的皮亚不免吃惊了。汉拿又说:“哦,有一次你父亲曾帮助我的朋友在煤油生意上挽回了一大笔损失呢!……”说到这里,汉拿突然冒出一句感慨:“有许多法官知识渊博、思路敏捷,他们的能力远远胜于普通的企业家呢。”接着又说:“你有一位伯父在哈斯顿吗?让我想一想……现在你能对我说说,你对于那政治纲领还有什么意见?”

此时这位年轻政治活动家皮亚已完全改变了对汉拿的看法,他像面对一个自己熟悉的朋友一样,与他侃侃而谈,气氛轻松和谐。当他谈话结束的时候,他的喉咙不觉已有些干涩。就这样,汉拿以他宽广的胸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结交了一个新的忠诚的朋友。

从此之后,皮亚最大的兴趣,就是与这个他曾经非常憎恨的汉拿做朋友,并且忠心耿耿地为他服务。

我们经常会碰到所谓的“敌人”。他们有的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似乎对你充满敌意;有的人成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人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有的人浅薄无聊,充满低级趣味……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然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地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烦恼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对付这些“敌人”的确可称得上是一门艺术了。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敌人。如果你感觉有的话,只是因为你处世的功夫还不够高。那些大智若愚的人,往往能与难相处的各种人结成朋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博得心胸宽广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积累了别人难以得到的人脉资源,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宽广的道路。

拥抱有仇与你的人

与人交往,总会有磕磕碰碰,总会遇到使自己不愉快的人。发泄一通固然痛快,但却会因此得罪于人,无意中为自己树立了敌人。要想拥有“人和”的氛围,有些时候,应该像圣经上说的那样“拥抱你的‘仇人”’那样大度。

有一部电影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一位牧场的主人因为全家大小被土匪枪杀,因而变卖牧场,从此浪迹天涯寻找复仇机会。

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谁都想报,可是当这牧场主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年老体衰、重病缠身,躺在**毫无抵抗能力,他用虚弱的声音请求牧场主人给他致命的一枪,牧场主人把枪举起,又颓然放下。

牧场主人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夕阳照着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语:“我放弃了一切追求,虚度几十年寒暑,如今找到了仇人,我也老了,报仇又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的故事是人编写的,但编剧者根据的也是现实生活,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但提供给人们深刻的反思,而这反思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有仇不报是君子”的道理。

首先来看看一个人要“报仇”所需的投资。

精神的投资——每天计划“报仇”这件事,要花费很多精神,想到切齿之恨处,精神情绪的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财力的投资——有人为了“报仇”而耽误了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放下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财力做部署的工作。

时间的投资——有些“仇恨”不是说报就能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四十年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自己也年华老去了。

由于“报仇”之事投资颇大,而且还不一定报得成,而不管报得成或报不成,只要“报仇”,你不只心动而且行动,那么自己都要“元气”大伤,因此我们还是主张“有仇不报”。

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这件事虽然可消“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失去了自己,所以“君子”有仇不报。

人和动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经过思考,人可以根据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学会“爱”你的仇人。

拥抱你的仇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仇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拥抱仇人是多么难。

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仇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睚眦必报的人高大。

为什么这么说?

能拥抱自己的仇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有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拥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仇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山不转水转,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招致他人的谴责。

而最重要的是,拥抱你的仇人这个行为一旦做了出来,久了会成为习惯,让你和人相处时,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无碍,进退自如,这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方法正是成就大事业的本钱。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仇人——竞争对手。

拥抱你的仇人这是为人处世中最难的一课。连仇人都可以拥抱,还有什么不可放下,还有什么人不能拥抱?拥有这种气量的人,他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大的能量。铸剑为犁,化敌为友,如果通不过这一关,我们始终进不了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最高境界。

以德报怨,赢得人心

把敌人变成朋友,远比简单的宽恕敌人要高明得多。减少一个敌人,我们会放下一袋仇恨的垃圾,减少一份敌对的阻力;增加一个朋友,我们就能收获一份友谊,得到更多帮助。而化敌为友,无疑是一种双重的利好。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在次日面对满目狼藉的瓜田,气愤难平,连忙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求县令组织人力去扯楚亭的瓜秧。宋就说:“他们这样做真的太卑鄙了!不过,既然我们不愿他们扯我们的瓜秧,为什么我们要反过去扯他们的瓜秧呢?别人做得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勉强地答应了并照办。楚亭的人在不久后,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他们感到奇怪,便暗中观察,发现居然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水。楚亭人羞愧难当,将此事报告楚国边县的县令。楚县令听后感到十分的惭愧又十分的敬佩,又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大意是:因此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老子看问题总是那么深刻、那么透彻:越是雄心勃勃、耀武扬威欲取天下者,越是得不到天下。只有能够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才能够得人心,进而得天下。

楚庄王有一次设晚宴招待群臣,忽然蜡烛燃尽熄灭了,竟然有一位色胆包天的大臣趁暗中混乱,拉扯劝酒的王妃衣袖,结果被王妃扯掉了帽缨。楚庄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并没有想追查那拉王妃衣袖的人,而且为了给这个人台阶下,他让群臣趁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份不明之时,全部摘去帽缨,从而保全了这位大臣。此种宽厚,怎能不叫当事者感激涕零?

后来在楚国进攻郑国的战役中,有一位战将表现甚为勇猛,楚庄王感到奇怪,因为自己对这名大臣并非十分宠爱,他怎么会这样为自己卖命呢?后来经询问才知,此人就是那位被扯去帽缨者。他十分感激当初楚庄王不追究调戏王妃之事,为了报恩,所以奋不顾身地杀敌,为国效劳,以此为回报。

看来,宽厚是最能赢得人心的,楚庄王“以德报怨”,那位战将又“以德报德”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也使得楚庄王名传千古,人人称颂。

在现代社会中,“以德报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李·邓纳姆成功地在犯罪猖獗的哈莱姆黑人住宅区经营起了麦当劳,“以德报怨”的做事方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上几个事例让我们明白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从古至今,凡是胸襟宽大者、有大家风范者,都能够对人“以德报怨”。这样做,从眼前来看,似乎有“忍气吞声”的嫌疑。不过,从长久的利益来看,这样做的好处就太大了。能够“以德报怨”的人,才能够得人之心,才能够成大事、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