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1760-1821年)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1799-1804年),法兰西帝国的皇帝(1804-1815年)。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肖城的地方贵族家庭,少年时便人巴黎军事学校学习。他读过伏尔泰、孟德斯鸠,特别是卢梭的作品,深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对于法国的封建等级制特别不满。他是怀着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欢迎法国大革命的。1791年到1792年间,他两次回到故乡,同当地保王党进行斗争。

在整个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是站在革命营垒一边,而且是雅各宾专政的支持者。在贵族出身的军官们纷纷叛离革命逃亡国外时,拿破仑则留在革命营垒里同敌人作战。法国革命军队在反击欧洲封建干涉战争中创造出来的新的战略战术,培育了这位24岁的炮兵上尉。1793年底,拿破仑参加进攻南部王党的重要据点土伦,在他的实际指挥下,革命军攻克土伦,这一功勋使拿破仑破格提升为少将。

在热月党一督政府时期,拿破仑由于和雅各宾派的紧密关系一度受到怀疑和迫害:有一个时期他完全不被当政者所注意,口袋中往往一文不名。但是,到1795年,他又重新被起用,任命为法国“内防军”司令,政府要他对付威胁政权的王党叛乱。拿破仑对于王党和封建欧洲是很仇视的,正像他在一封信中所表白的: “从大革命开始起……没有看见我作为军人不论在反对国内敌人还是反对外国人所进行的斗争吗?我抛弃了我的财产,我为共和国丧失了一切。”拿破仑的这种态度符合大资产阶级的意愿和急切需要。这年10月,拿破仑指挥6000士兵,在巴黎街头架起大炮,向24 000多叛乱的王党猛烈轰击。王党分子还没有从这种空前的军事举动中省悟过来,就已经被击溃。1797年,拿破仑任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同封建欧洲作战。当他得悉国内大批王党分子钻进立法议会,准备恢复封建君主制时,立即派回军队,清洗立法议会,处死160名王党分子,再次维护了资产阶级政权。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一切都告完结之后,我才会放刀入鞘”。

拿破仑在督政府时期已经转到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他在北意大利战场取得胜利以后.就提出远征埃及,从埃及方向打击英国的计划。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但是遭到埃及、叙利亚人民的奋勇抗击。拿破仑军队陷在埃及,进退维谷。正在这时,沙皇亲自出马,组织第二次反法联盟,向法国猛扑,法国国内王党活动猖獗,政局动**不稳,资产阶级认为督政府的统治软弱,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以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拿破仑闻讯,于1799年年中率少数随员,秘密离开埃及,星夜赶回巴黎。资产阶级把他当做“救星”给予狂热欢迎。11月9日(共和历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取消督政府,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独揽大权,开始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统治。恩格斯指出: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显然,拿破仑政权的产生,是18世纪末以来法国阶级斗争的结果。

拿破仑的统治,从表面上看是绝对的,他不受任何人的掣肘和干涉。他的为人,也表现出是一个善于权变、贪恋权势的人物,为达到目的不讲信义和不择手段。他曾得意地说:“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全部秘密在于,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实际上,拿破仑的意志和行动,归根到底是体现法国资产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拿破仑并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仅仅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大资产阶级掌权。大资产阶级是要拿破仑成为他们的“双刃剑”,既能镇压王党的复辟活动,又能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既能打败欧洲反法联盟的干涉,又能占领欧洲的土地和市场。拿破仑的政策和活动,都明显地反映出这种两重性。

拿破仑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化资产阶级的统治,确保他们在革命中获得的果实:拿破仑表现出杰出的军事与行政才能。1800年,拿破仑击溃意大利的奥军,进逼奥地利南部,迫使奥地利签订和约。1802年,粉碎了以沙俄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解除了对法国的威胁。在国内,他一方面用武力征伐和分化瓦解的手段,镇压了王党的复辟活动,另一方面他取缔了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对雅各宾派和工人组织进行残酷的迫害。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器进行统治,各郡郡守乃至城乡基层官吏都由中央委任,法国大革命以来实行的一切地方自治机构均被取消。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产生。这个帝国仍然是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它“不仅被用来压制革命,取消人民的一切自由权利,而且是法兰西革命的一种工具,用来对外攻击,用来为法国在大陆上建立大体与法国相仿佛的一些国家来代替封建王朝。”

拿破仑为争取天主教徒的支持,1802年与罗马教皇签订《协议书》,承认天主教为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教士由政府委派,经教皇批准;但教皇无权要求归还在革命时期没收的教产。

拿破仑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800-1804年由他主持编制的《民法》法典,这部史称《拿破仑法典》的《民法》,共2810条,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法典还规定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能够利用他们得到的小块土地,因此受到农民的欢迎。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刑法》和《商法》。法典依据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用法律形式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上起过有影响的舆论与示范作用。

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是同对外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拿破仑从1799年上台到1815年止,历经了6次反对反法联盟的战争。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时期法国同欧洲战争的继续,拿破仑正是利用法国革命所爆发出来的民族力量,利用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在欧洲陆战中几乎所向无敌,横扫欧洲。他击败了1805年由英、俄、奥组成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又摧毁了1806年由俄、普为主的第四次反法联盟,迫使普鲁士投降。1807年,沙俄被迫同拿破仑签订梯尔西特和约,承认法国在欧洲的统治。法军所到之处,进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意大利,推翻了小邦的封建王朝统治;在德国,废除了腐朽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1806年),实行拿破仑法典,取消封建等级特权,消除关税障碍;在波兰,废除农奴制,宣布公民平等。拿破仑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拿破仑战争还有另外一种性质:掠夺和争霸。拿破仑帝国的成立,特别是1807年梯尔西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拿破仑统治的空前加强和巩固,法国大资产阶级对外侵略与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因此,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的掠夺和争霸成了战争的主要方面。拿破仑从占领的地区掠夺大量财富运回法国,大部分军费和军用物资都取自被压迫民族,居民被迫当炮灰,这就激化了同这些国家的民族矛盾。拿破仑为了同英国争霸,1806年在柏林宣布了所谓“大陆封锁令”,企图禁止英国货物输入欧洲大陆。1807年,拿破仑借口封锁英国,占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人民组织起来打游击,反对拿破仑。拿破仑没有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没有消灭普、奥的封建王朝,相反,1810年娶了奥皇女儿为妻,同反革命封建王朝结成同盟。1812年,拿破仑同沙俄争霸,爆发战争。9月,拿破仑进入莫斯科:拿破仑不果取解放俄国农奴的政策,反而掠夺和压迫俄国人民,激起俄国人民的反抗,他们开展游击战争,把拿破仑赶出了俄国。

欧洲被压迫民族都起来反对拿破仑的统治,拿破仑帝国的瓦解已不可避免。在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受到沉重打击,全线崩溃。1814年3月31日,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囚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被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1815年3月,拿破仑潜回法国,重新执政,欧洲各国又拼凑起第七次反法联盟,六月再败拿破仑于滑铁卢,拿破仑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

拿破仑的一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和整个欧洲大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变的时代,拿破仑的活动,也就和这个时代的特点紧紧联结在一起。他是逆这个历史时代潮流而动的呢?还是顺这个历史时代潮流而动的呢?应该说,拿破仑的活动基本上是顺历史潮流而动的。

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身上也就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具有的两面性:进步性、革命性和保守性、妥协性。拿破仑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支持者和参加者。1795-1804这十年,他从元帅到第一执政到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他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革命性:他无情地镇压了王党的复辟活动;粉碎了几次反法联盟的封建干涉;在欧洲推行一些资产阶级改革;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当然,他侵略过埃及和叙利亚,镇压过国内的雅各宾派和人民运动,取消了国内的民主和自由,这些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反人民性,比较起来,尚居次要的地位。1805-1814这十年,他作为法兰西皇帝和欧洲的实际统治者,他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掠夺性:在欧洲同英国和俄国争霸;侵略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诸国推行民族压迫和剥削政策;力图同欧洲封建王朝妥协,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明显表现在娶奥国公主为妻,同奥国封建王朝联姻;他在称帝时,封了4个亲王,30个公爵,388个伯爵,1090个男爵,加上荣誉军团,形成一个新贵族阶层,追求享乐和苟安。当然,在这个时期,他进行的战争依然具有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法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但战争的性质主要却是争霸性的战争,掠夺性的战争,这种情况最后导致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综观拿破仑的一生,有功有过,但应该说,拿破仑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打击了国内外的封建反动势力,促进了欧洲人民的觉醒,保卫了法国革命的主要成果,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论,因此,他的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