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战争时期

德皇斐迪南二世依靠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的支持在波希米亚战争中取得胜利,使那些想通过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插手德国事务的欧洲国家感到不安,他们不能坐视德皇权力正在恢复和增长的这一现实。

北欧强国丹麦在英、荷、法的暗中支持下(其中财政援助主要是荷兰提供的),首先在1625年挑起了对德战争。30年战争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丹麦战争时期(1625-1629年)。

1625年初,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亲率大军侵入德意志西北部,并得到那里一批新教诸侯的军事策应。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一支英军由西南进占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的新教选侯卡博尔率军从东面向奥地利和巴伐利亚进攻。为了有效地组织抵抗,1625年4月,斐迪南二世任命波希米亚大贵族、富有军事和政治才干的华伦斯坦为皇家军队总指挥,梯利将军统帅的天主教联军将配合行动。1626年4月,华伦斯坦的皇家军队在德绍击败了曼斯菲尔德的英军。梯利的联军也于同年8月,在德意志的西北部击溃了克里斯蒂安四世的丹麦军队。

华伦斯坦获得战场主动权后,举兵向德意志北部推进。为了达到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略目的,1626年他率军占领了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1627-1628年间又从丹麦手中夺回了汉萨同盟时期的重要港口维斯马和罗斯托克。至此丹麦已完全失去它在德意志的立足之地,不得不在1629年签订吕贝克和约退出战争。

吕贝克和约规定,丹麦将终止一切干涉德意志的行动,同时保证了斐迪南对德意志的统治和他在哈布斯堡家族中的霸权地位。这项和约不仅使德皇权力延伸到波罗的海沿岸,而且预示着德意志帝国在皇权扩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央集权化的可能性。

1629年斐迪南颁布了“归还教产敕令”,要求将新教徒占有的教会地产重归天主教会。这实际上反映了德皇要通过统一敕令,达到加强帝国权力的目的。

丹麦的战败与德皇权力的加强,促使北欧的另一强国瑞典在1630年对德宣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不能容忍德意志在波罗的海区域势力的扩展,并欲打破华伦斯坦协助德皇加强德意志中央集权的计划。瑞典的公开参战,使30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即瑞典战争时期(1630-1635年)。

1630年6、7月间,古斯塔夫亲率瑞典军在乌西德姆登陆,迅速越过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以及德意志北部其他一些小邦,向德国中部推进。德意志新教联盟中的两支主要力量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侯国,也很快地配合行动。在这种局势下,德皇斐迪南二世却做出了一项错误决定。这就是在1630年7月的雷根斯堡选侯会议上,听信了一部分天主教诸侯对华伦斯坦的谗言指控(实际上是出于对华伦斯坦加强中央集权计划的抵制心理),罢免了华伦斯坦的军事指挥权。这项措施的后果是严重的,虽然梯利率领的天主教联军在马格德堡等战役中偶有小胜,但战场的主动权却操在瑞典国王手中。1631年9月,瑞典军队在萨克森军队的配合下,在萨克森的布雷顿菲尔德战役中予天主教联军以歼灭性的打击。10-12月,古斯塔夫二世率军进入德意志西南部地区,并攻占了维尔茨堡、法兰克福等重要城市。为了在德意志建立起瑞典的势力范围,古斯塔夫二世将夺占的、原为天主教诸侯所有的南部大片地区,作为瑞典的封地授给德意志的新教诸侯。1632年4月,古斯塔夫又率军攻人巴伐利亚并占领了除英戈尔斯塔特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

在瑞典军队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下,斐迪南为扭转败局不得不重新启用华伦斯坦为统帅。华伦斯坦重整皇家军队和天主教联军之后,对军事部署作了适当调整。他首先率军将1631年进占布拉格的萨克森军队赶出波希米亚,接着实行战略性撤退把瑞典军队从维也纳和尼德兰南部吸引到萨克森,以集中优势兵力决战。1632年11月,双方在吕岑一地发生激战,这是30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瑞典军队以微弱的优势获得了胜利,但杰出的军事统帅、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古斯塔夫二世却在此役中阵亡。

吕岑战后稍事休整,瑞典军队在1633年4月又组织了由其发起,由法国资助,由德意志各新教诸侯参加的海尔布琅同盟,准备新的厮杀。德皇和天主教联盟方面的军队,不久却出现内讧。1634年1月斐迪南再次将华伦斯坦解职,军权交由皇太子(即后来的斐迪南三世)执掌。西班牙军队将协同皇家军队作战。1634年8-9月,交战双方在土瓦本的诺德林根会战,瑞军大败。此役决定了瑞典转向退却和暂时休战,建立不久的海尔布琅同盟也随之解体。而此时皇帝和天主教联盟方面的军队也是精疲力竭,没有多少战斗力了。1635年5月,萨克森新教诸侯与皇帝签署了布拉格和约,随后各新教诸侯也相继与皇帝议和。

就在德意志各派力量因自相残杀已消耗殆尽之时,原通过幕后外交和财政援助支持丹麦、瑞典及德意志新教联盟采取军事行动的法国,开始公开地走向战场收拾残局了。它与瑞典结成军事同盟,在欧洲大陆打击和削弱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体系。30年战争由此进入最后阶段,即法瑞同盟战争时期(1635-16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