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

公元814年,在查理帝国的新都亚琛(今德国境内),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矮子丕平之子、法兰克国家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王——查理大帝(742-814年)。他的墓就设置在亚琛城内的大教堂中。崇敬他的人们在他的坟上竖立了一座镀金的拱门,上面有他的雕像和铭文。在人们心目中,查理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一生业绩非凡。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查理的赞誉也与日俱增。不过,将查理置身于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被西方学者抬到不寻常的高度,不仅仅是由于查理本人的天赋智慧和坚定意志,更多的是由于查理顺应他所生活的时代,尽毕生之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法兰克封建国家。他的扩张、他的掠夺、他铁一般的力量以及对封建主的维护,还有他的附庸风雅,都使当时以至后来的统治者们大加赞赏。

查理大帝于768年登上法兰克王位。他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欧封建化过程急剧进行的时代。他的全部政策代表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统治的46年间,曾进行过50多次战争,建立起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并获得“罗马人皇帝”的皇冕:连绵不断的战争使法兰克封建主掠夺到大量的土地和农奴,同时也使法兰克自由农民贫困破产,遭受奴役。就是在查理统治期间,法兰克封建制度树立起来。

在查理的帝王生活中,充满了铁与血的征战。他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法兰克国家,不屈不挠地转战于欧洲各地:几十年间,征服了法兰克的近邻伦巴德王国;又把北意大利并入法兰克,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他还曾亲率大军数次越过比利牛斯山去征服西班牙,建立了臣属法兰克的“西班牙边区”。中世纪的著名骑士史诗《罗兰之歌》就是根据其中一次失利的远征——朗塞瓦尔峡谷战役而写成的。这以后,查理又先后征服了易北河流域的斯拉夫人、多瑙河流域的巴伐利亚王国和阿瓦尔汗国等。查理率领他的法兰克大军不断扩张,驰骋欧洲。与查理同时代的人曾这样描绘查理和他的大军: “他(指查理)头上戴着铁盔,手上罩着铁手套,他那铁一样的胸膛和宽阔的肩膀掩蔽在一副铁的胸甲里。左手高举着一支铁矛,右手永远停放在他无敌的铁剑上面。他的盾牌整个是铁的,他的战马是铁颜色,并有一副铁石心肠。所有走在他前面,走在他身旁,走在他后面的人,整个军队的装备都是尽可能地密切效法他。田野和空地上都充满了铁,太阳的光芒被铁的闪光反射回去。”面对查理的铁的意志,铁的刀剑,许多部落几乎不战而降:

在查理所进行的全部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与萨克森人的战争。没有一次战争比萨克森战争更持久、更残酷,没有一次战争使法兰克人耗费如此巨大的力量,战争延续了60余年(772-804年)。萨克森人,仅次于法兰克人,是西部日耳曼地区人数最多的一个部族,生活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大部分领土与法兰克毗连。查理时代的萨克森人还处于氏族制度阶段。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他们的武装和战法,都不如早已走上封建化和罗马化道路的法兰克人。对封建化的法兰克贵族来说,征服萨克森的目的就是夺取萨克森人的土地,并把萨克森人变为自己新的农奴。从772年开始,贪婪的法兰克封建主跟随查理多次向萨克森人进攻,萨克森人曾被迫投降,向查理国王交出人质,并宣誓效忠。但是,热爱自由的萨克森人不甘心于异族的统治压迫。从778年起,为推翻法兰克人的统治,萨克森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起义。查理调动大军,又利用萨克森人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以极残酷的手段把这些起义镇压下去。成千上万的萨克森人被处决了,很多人沦为奴隶。斗争中,查理不惜重金收买萨克森贵族,使他们站在法兰克人一边。785年,萨克森贵族的著名代表人物、反法兰克人斗争的重要组织者之一威都金公爵被丰厚的礼物所收买,背叛了萨克森人,投向查理。于是,在这场本来就力量悬殊的斗争中,萨克森人失败了。804年,历时33年的萨克森战争结束了。被征服的萨克森人成为法兰克国王的臣民。查理把所征服的大片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封赐给法兰克骑士和投降的萨克森贵族。以国家和军队建立起来的暴力统治,有力地加速了萨克森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过程,而法兰克王国的疆域也大大扩充了。

查理的一系列扩张战争使法兰克版图比其父矮子丕平时代几乎增加了一倍:西起埃布罗河,东迄易北河和多瑙河,北起北海和波罗的海,南至北意大利,差不多把昔日西罗马帝国的国土都统一在查理的政权之内。成立不久的教皇国实际上也沦为查理的附庸国家。

法兰克国家领土的扩大,自然引起查理本人及其臣属改号的思想。况且,覆亡不久的西罗马帝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还留有清晰印象,查理既已统治西罗马帝国领土的大部分,那么恢复帝国称号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些偶然事件的出现为查理帝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795年圣诞节,教皇阿德里安一世逝世。新任教皇是罗马人立奥三世,他与罗马有势力的大贵族发生矛盾,受到各种诽谤和攻击。罗马贵族以教皇对法兰克人软弱为借口,于799年4月25日将教皇立奥三世逮捕,并对其施以酷刑。立奥三世有致肓、致哑的危险,不得不求救于法兰克国王。法兰克使臣将立奥三世从监禁中解救出来。800年12月,查理亲自带兵把立奥三世送回罗马,为其复位,使惨遭破坏的教会秩序得以恢复,为此,立奥三世感恩不尽,他抓住一切机会报效查理的恩典。圣诞节这天,当查理跪在圣彼得大教堂作弥撒时,立奥三世突然把一顶金冠戴在他的头上,并且宣称:“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300多年后,它的领土上又出现一个“罗马人的帝国”,即查理帝国(查理,拉丁文读作“加洛尔”,故查理帝国亦称“加洛林帝国”)。从此,查理国王又被称作“查理大帝”。(拉丁文译为“查理曼”),他的威望大大提高。应邀在查理宫廷中讲学的一位英国学者阿尔琴曾比较恰当地指出:当时世界上(实际上指欧洲)存在着三个最高政权——罗马的教皇国、新罗马的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查理的卓越的王国。特别是罗马的教皇国与查理帝国互相勾结,结成联盟。查理的对外侵略,对内统治需要教会的支持,立奥三世更需要一个世俗强权的帮助才能站稳脚跟。为了肯定世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教皇立奥三世在拉特兰教堂安放了一幅镶嵌彩图,描写圣彼得正在把披风送给教皇,把旗帜送给国王,祷文上刻着:“圣彼得把生命赐给教皇立奥,把胜利赠与国王查理!”表明教权与王权联合统治世界。

查理虽然以武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法兰克封建国家,成为威仪天下的君主。可是,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却无法相比,而且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拜占庭、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查理宫廷中的贵族大部分是文盲,查理本人也不善书写,只有少数僧侣掌握文化。查理为了改变宫廷中粗鲁愚昧的气氛,努力使自己的宫廷成为学者汇集之地。他邀请并吸引了欧洲许多名人学士来到法兰克。这些学者在宫廷中讲学,办起宫廷学院,为查理帝国培养人才,参加学习的不仅有贵族子弟,还有一些非贵族出身的青年。与此同时,奉查理大帝之命,宫廷抄写员们认真地抄写着收集到的古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他们在书法上刻意求工,字迹秀丽,形成著名的加洛林楷书;能工巧匠们则拆除许多古代建筑,模拟拜占庭风格,修饰亚琛的宫室和教堂。在查理的努力下,法兰克文化较之前几个世纪有所提高。世俗贵族开始读书写字;抄写古书,保留了一部分文化遗产;兴修宫殿,也使绘画和雕刻有所发展。对此,有些西方学者赞不绝口,谓之日“加洛林文艺复兴”。实际上,查理时代的文化发展根本谈不上是复兴古典文化。在当时的学者中,没有人能够理解古典的学术思想,他们的思想受教会束缚。他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的只是一小部分,而这一点点也被认为是用于解释和深究基督教教义的工具。

查理的晚年是在亚琛近郊的宫殿中度过的,他依然时常骑马和打猎。他去世时,享年72岁。查理去世后不久,一度叱咤欧洲的查理帝国也就分崩离析。因为查理帝国只是依靠武力建立的不巩固的联合体,内部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帝国境内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各有各的语言,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境内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不一致,有的地区封建制业已形成,有的地区却还存在许多氏族制度的残余。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封建领主不仅占据了大量土地,而且使法兰克自由农民几乎都沦为农奴。因此,可以说在查理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就已孕育着它自身的毁灭。

查理大帝去世后,他的儿子,性格柔弱的路易继承王位。路易凡事依赖贵族和教士,被称作“虔诚者路易”。他在位的全部时期(814-840年),正是不断**的年代,离心倾向特别强烈地表现出来。 “虔诚者路易死后,他的三个儿子,长子罗退耳、次子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为争夺帝位互相残杀。直至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集会,商定将帝国分为三个部分。后来,这三个部分基本上形成了西欧近代的三个主要国家——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