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见人心

古人云:阅人以微。要了解一个人,知道其本质,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细枝末节观察出来。所以,懂得运用丛林法则的领导在考察人才时,有意从一些细节问题上去观察人,“管中窥豹见人心”。

有家跨国公司招兵买马,从五百多名求职者中,郭小姐和林小姐两位应聘者脱颖而出,但只能有一人留在该公司的广州总部工作,另一位去下属的工厂工作。

在办公室熟悉业务十几天后,在老总的授意下,两位应聘者各领了四千元差旅费,分别被派去邻近的两个城市办事,事情完结后,郭小姐将剩余的两千元钱交回了财务,而林小姐手中的票据则刚好冲抵差旅费。核销签字时,老总问郭小姐:“按公司规定你可以住标准的旅店嘛,那里的条件好些。”郭小姐回答说:“出门在外住得安全卫生就行,不一定非要高档。再说,办一点点事就花那么多钱也划不来。”

第二天,人事部通知,郭小姐留在广州总部,林小姐到下属的工厂任职。几年后,郭小姐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步入了高层管理的岗位。

后来,这位老总道出了当年决定她们去留的原委:“比较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她俩难分仲伯,论学历、相貌和处世技巧,林小姐还稍胜一筹,我一时很难取舍。那次出差,郭小姐把公司的钱当作自家的钱,省着花。而林小姐按公司的标准就高不就低,尽管这样做并不违反任何规定,但却显出两人之间内在的差距。”

仅仅是差旅费这个小细节,就决定了人的不同命运。由此可见,透过细节这个放大镜,可以大致看清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人品。在某种程度上,从细节看人,才可能至察人心;至察人心,才可能少出大错。

现在,有一些领导考察选聘下属大多遵循这样的流程:在领导提名和基层推荐的前提下,相关部门根据划定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等硬件规定进行考核,完成代表测评和谈话等程序,再提交领导层拍板。硬件容易掌握,但软件部分只能凭领导印象、代表测评来决定。由于对参评人员的选择和其自身素质、代表层面的差异,“长官意志”、关系网等人为因素,对评议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大而化之的考核方式,很难见微知著地去考察一个人。

事实上,识人心法,贵在见微知著。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是通过观察下属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枝末节,来对下属做出评价的。

全球第二大笔记本工厂商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有一套识人招数,他认为,在集团内要成为一个总经理,就要懂得带兵、带心,而如何看出一个总经理有没有这种特质,可以从细处观察,比如在饭桌上,这种时候人最不会伪装。每逢与下属一起去吃饭,他会仔细观察员工在饭桌上的表现。举例来说,八个人去吃,刚好有一道菜是八块肉,这时,如果有一个员工只顾自己,一直吃眼前这道菜,忘了别人还没吃到,在许胜雄眼里,“这种人,即便能力再强,最多只能当副总,不可能当总经理,因为他没有分享的概念。”

那么,如何从细节处考察你手下的员工呢?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善于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工作经历和成绩

工作经历和工作成绩当然是最主要而且最客观的因素。磨砺和经验就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2.内部意见

内部意见也就是其工作伙伴或者有联系的相关人员的看法和印象。这些意见可以剔除领导的一些主观因素,当然,领导者在利用这些意见判断时,也要剔除其中的一些主观因素才行。

3.外部意见

从供应商、客户、关系单位等外部人员那里得到的反馈往往比内部意见更加真实客观。

4.员工的自我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头脑中经常把自己想象成某种人时,他的言语和行为就会自然表现出这种人的倾向,他的人生道路也会不自觉地朝着该方向发展。所以,下属对自己的评价有时也可以看出他的某种个性特征。

5.生活中的细节

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会有意掩饰自己,但是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却无法掩饰。因此观察一个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可以洞察到他的本性。当然,从生活细节上去观察人、识别人,通常会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眼光,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特点。同时,在考察部属的时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单从一件事上来下定论。

考察一个干部,使用一个人才,主要还是看大节,看主流。如果仅是看到某个人的缺点,则天下无人可用。

所以,领导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就要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不难从日常转眼即逝的言行中看出每位下属的隐蔽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其内心世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