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得意时低调说话

苏格拉底曾说:“低调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生长。”我国也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可见,低调为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际法则。

明智的人,志得意满也不要自吹自擂、不知天高地厚地漫天胡说,谦逊、低调应是不变的风格。相信一个颇有教养、内敛低调的人,无论他得到了多么让人艳羡的成绩,也不会成为大家忌妒的对象。

遇到得意的事,低调一点儿是明智的,但如果谦虚过头,就会给人虚伪的感觉:就像很多不懂得低调之道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内心着实想谦虚,却寻找不到适当的方式。要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归功于公司,归功于全体同事”的套话,方式陈旧,语言贫乏,给人矫揉造作之感。甚至有些时候,不能恰当地用言语表达,给人留下一个不实在的印象。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低调做人的潜规则。

正所谓“人生得意也不能尽欢”。要知道人心难测,谁也不知道哪句话就说中了别人的痛处,从而引发一场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一定要先考察一下场合,如果发现有“危险”的信号,那你的“好事”还是不说为妙。

张延刚当上人事科长,新官上任干劲十足,单位里谁家有什么事都少不了他。前不久,退休干部老孙去世了,张延忙前忙后地帮助料理后事,直到出殡都没得闲。但是,等丧事办完了,老孙一家人却对张延心生埋怨,关系变得很不好。

张延热心地帮助料理后事没有错,但他却过于招摇。单位里每每有人来慰问家属的时候,张延都会热情地上前招待,每次还都不忘说上一句:“我当了人事科长,就要为大家办事, 以后有什么难处就找我,我一定尽力。”

当官是好事,想为职工解决问题也是好心,但不顾死者家属感受的做法却无法被老孙一家人谅解,他们甚至认为张延是在借机炫耀自己。所以,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他们就把张延“请”了出去。

与人交流也要学着“审时度势”,自己有了高兴事想说给别人听,先要知道别人是否有兴趣听,场合是否适合你讲。如果只顾自己的心情说个痛快,结果得罪了人还不自知。

做人要学会看脸色。比如自己有了好事,却发现某人正处于失意时,那你的好事就千万不要说给他听,否则对方会认为你的自我夸耀是在侮辱他、嘲笑他,几句话,就很可能引发一场冲突,让你难以收场。

一天下班后,肖东亭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人都是他的旧友。他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于情绪低潮的朋友闫敬齐心情好一点儿。

闫敬齐不久前因各种原因致使经营了许多年的公司关门了,妻子也因为不能忍受现在的生活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焦头烂额的他,现在非常苦恼。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因此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姓姜的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肖东亭看了都有些不舒服,何况闫敬齐呢?

正失意中的闫敬齐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就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了。肖东亭送他到巷口的时候,他很生气地说:“老姜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炫耀嘛!”

肖东亭非常了解他的心情,因为以前他也经历过事业的低潮,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们的薪水、高档的房子、名贵的汽车,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他心上,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当我们与别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谁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意气风发,对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钦佩的目光,更可以对路边的陌生人谈,让人把你当成神经病,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到你“看不起”他。

说话是一门艺术,中国的语言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场合常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就要找准时机,不能乱说。哪怕你说的是好话,也不能毫无顾忌。

认清说好事的场合、掌握好说好话的时机,是每个想掌握高超言谈技巧的人的必修课程,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场合能说什么话,什么场合不能说什么话。这看起来似乎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很复杂,不少人吃过这方面的亏,后悔不已。

由此可见,说话的学问一大把,聪明的人一定是先看场合再说话,任谁也挑不出自己的毛病来。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好以下几点“潜规则”。以至我们能够应对那些“小人”。

潜规则一:巧用比喻法。低调固然可贵,但弄不好会给人虚假的感觉。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产生嘲讽揶揄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用比喻方式,巧妙地表达谦虚。

有一天,郭沫若和茅盾这两位文学大师相聚,谈得非常愉快,话题很快转到鲁迅先生身上。郭沫若诙谐地说:“鲁迅先生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愿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听说郭老愿做“牛尾巴”,茅盾笑道:“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郭老看看茅盾,说:“你也太谦虚了。”这两位文学巨匠围绕着鲁迅先生“牛”的比喻,展开联想,一个自喻为“牛尾巴”,一个自喻为“牛尾巴”的“毛”,非常低调地说明了自己只是别人的一部分。这种方式既生动形象,又把两位大师博大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潜规则二:巧改词语法。遇到让自己得意的称赞和夸奖,在语言上做文章也是表现低调的一种好方法。

某大学中文系搞一次讲座,请著名教授谈治学方法。在讲座、之前,主持人用赞誉之词把教授介绍了一番后,说:“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教授谈治学经验。”老教授走上讲台后,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谈治学,而是谈‘自学’。”老教授说完,台下一片掌声。“治学”本就是对教授的褒奖,因为没有成就的人是没有资格对大学生们“谈治学经验”的。而老教授只改一字,却尽得风流。人们更见其治学严谨,为人低调的风格,真可谓妙不可言。

潜规则三:转移对象法。如果有人表扬你,让你感到在众人面前太张扬的话,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自己低调地“脱身”,把表扬或夸奖的对象“嫁接”到别人的身上。

一年“八一”建军节,贺龙参加兴县的文艺晚会。一位“少年诗人”朗诵他的新作:“我要讲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南昌起义,这个英雄就是贺老总!”刚朗诵到这里,突然有人喊:“小鬼,你这话不对头,南昌起义怎么只有一个英雄?”

说话的正是贺老总。贺老总把他招呼到跟前,亲切地说:“小鬼,我告诉你,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是周恩来副主席,还有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同志,那时我还不是共产党员呢,能算什么英雄?不过你朗诵得挺有感情,回去好好改改,改好,再朗诵,下一次我一定还来听。”贺老总不让“少年诗人”歌颂自己,而是把歌颂的对象转向周恩来、刘伯承等人,充分表现了他的谦虚、豁达,体现了贺龙虚怀若谷的品质。在场的群众对贺老总更加崇敬了。

潜规则四:自轻成绩法。其实,得意的事人人都会有,如果自己遇到了,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却在淡泊之中见神奇。

牛顿创立的“牛顿力学”闻名世界。当朋友称他为伟人时,他谦虚而真诚地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滨玩耍的时候,偶尔拾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是,对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牛顿把知识看成大海,把自己巨大的成就只看做几只“贝壳”,而且说得十分轻松,似乎他的成就连一个孩子都能取得。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低调的精神,而且富有情趣。

潜规则五:相对肯定法。有了得意的事,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反倒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人屡见不鲜。比如有人称赞某影星演技高超时,她竟不屑一顾地说:“这算什么?”言外之意,她的真本领还没有拿出来。再如有一位小说作者,受到几篇评论文章的吹捧,就飘飘然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当记者称赞他时,竟说什么“只不过手痒玩玩而已!”这种谦虚,充其量是一个“艺术阿混”,因为他对艺术缺少真诚的态度。

所以,低调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肯定自己。有人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你创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吗?”玻尔幽默而含蓄地说:“也许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愚蠢。”玻尔对别人的赞扬,没有自我炫耀,但也没有完全自我否定,而是相对地肯定了自己“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愚蠢”的优点。

别人不会因为你低调儿,就把你的成绩看作一文不值,相反,会更敬佩你的为人,这也是为什么有心计的人都更喜欢用低调隐藏自己的锋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