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能成大事

以退为进,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妙计,人们总是以为一味向前、向上才能攀爬上成功的阶梯,实不知,成功的出口有时不在高处,而是在低处。

就以跳高为例,退得远,助跑长,才能跳得高。为人处世中暂时的忍让与后退,就可以看作是以一时的“退”,来求得更长远的利益。而以退为进的关键就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既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

以退为进是争取胜利的好办法。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求人帮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结果适得其中。对方会因为没帮上你大忙而内疚,进而较易答应你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渐进,从让他做小事开始过渡到帮大忙。因为他已对你有好感,养成了听你说“是”的习惯。

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在任时,身边的副总统是德雷斯顿,这是个闲差,可是德雷斯顿却把它变成具有实权的职位。他常常在演说时讲一些他做副总统时闹出的笑话,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降低自己,反而赢得了敬佩和拥护。

以退为进,可造成你大步退让的假象;由小到大,让对方无法察觉你“先得寸后进尺”的真正意图。日常交际,多非对立。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勿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让人一步不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

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欲求他人合作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

你必须明确,要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要感动别人,就得从他们的需要入手。同时,还必须记住,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癖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对付他。

如果说服的一方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会加强防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有些被求者,以为帮助了别人,有恩于你,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求助者数落一番。当你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不妨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有很多人怀疑他的能力,他却说: “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的多。”就这短短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

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袖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做人要学会以退为进,来制造退让的假象。其实让步只是暂时的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

以退为进,你必须忍人所不能忍。

大丈夫宠辱不惊,面对巨大的屈辱,能忍辱负重,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磨炼意志,以忍人所不能忍的坚定信念,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一生难免要面对许多坎坷和不平,在能成大事人的眼中,任何屈辱都不足以让其心灰意冷,相反更能鼓舞士气,激发成功的欲望。

我们都知道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辱发愤著《史记》的故事,受辱之时不改志,那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会创造辉煌。

司马迁的父亲生前没能完成著书立说的愿望,临死前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继任史官,替自己完成著书立说的遗愿。父亲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他一刻不忘父亲遗志,于同年开始动手编写《史记》。但天有不测风云,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宫刑。

司马迁为了不辜负父亲的遗愿, 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他在狱中给好友任安写信,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坚持写作《史记》的原因和完成的决心。

获赦出狱,司马迁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 大约在55岁那年最终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古语说:“知耻而后勇。”受辱而心不惊,才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为了保全实力以图反击, 勾践决定忍辱负重, 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忍一时之苦,图万代霸业。越国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越王穿着草鞋,戴着樵夫才戴的帽子,割草喂马。越后穿着都没了边的破衣裳,打水,扫地,清洗马厩。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夫差常派人观察越王夫妇的动静,见他们只是埋头干活,无一点儿怨恨之色,终夜亦无叹气之声。夫差以为他们已无思乡之心,渐渐放松了警惕。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日夜服侍,不离左右。一天,勾践又到夫差的病榻前探视,正巧夫差大便,他上前揭开便桶盖子,反复察看,用手取了一块粪便放在嘴里,然后跪下禀告道:“臣懂点医道,恭喜大王,龙体就要康复了!”吴王夫差本来害的不是什么大病,过了几天,果然病好了。吴王很感激勾践对他的一片忠诚,便决定放勾践回国。

勾践结束了在吴国的囚禁屈辱生活,回到自己的祖国,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苦胆。越后完全抛弃了安逸的生活,亲自领着宫女们到山上去采芋,在宫里养蚕,织帛……每天总是

早早起来,很晚睡下;属下吃什么食物,勾践也吃什么食物。

越后甚至亲自带领着宫女们日夜不停地织布。织成葛袍,它的上面用各色彩线绣着越国的山川、林木、珍禽、异兽……不但颜色鲜明,而且是生动鲜活,被一片连绵不断的蓝色和红色的彩霞衬托着,更显得艳丽夺目……勾践将葛袍连同其他许多奇珍异宝,一起晋献给了吴王。夫差见到越后亲自织的葛袍,非常高兴,愈加相信越国对吴国的忠心。同时将原来占领的二百里越国的领土,归还给了越国。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他国家打仗。他还听信伯喜否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

而越王勾践和他的王后,经过20年的忍辱负重,休养生息,国富民强,最终打败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从此,勾践确立了他在诸侯中的领袖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宠辱不惊,忍人所不能忍,吴国的失败早已注定。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间经历的磨难,值得大家细细体味。

人生在世,宠辱无常。若想以退为进,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受辱心不惊的气魄,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忍人所不能忍,保持奋进的精神,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也会心境开阔,沉着冷静。

忍人所不能忍,需要有勇气,需要有宽大的胸襟与忍耐的能力,同时,更需要成功者的大家风范。一个人要想成功做人,这种胸襟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会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