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与孩子的关系

除夫妻关系之外,孩子就是家庭的重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关系得以维系的纽带。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愉快和谐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观念、思想等原因,导致父母和孩子沟通不畅,亲子之间的关系出现种种问题。如何面对亲子关系,是现代女人经营家庭的又一项必修课。

1.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亲子关系是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没有母亲或她的代理人的精心喂养和照料,新生儿便无法生存下去。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这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不出现依恋的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例如,母亲或她的代理人并不爱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代理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父母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的。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致性那里找到根源。

一位23岁的大学毕业生问医生:“我现在该不该谈男朋友呢?”交谈得知,她的父母亲一直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学习好,自然就有人来找你,用不着发愁找不到对象。这位姑娘在大学四年之中,几乎从来不跟男同学交往,参加工作近一年来,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谈,她就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感到无话可说,十分尴尬。这位姑娘虽然早已是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还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鼓励孩子在家庭外与同龄人交往,鼓励孩子独立生活与交际,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一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

现实生活中,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则相反,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或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父母是否善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同时也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

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玩去!”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态度也比较温和,性质并没有变,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个胜利,一个失败。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也肯定他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己也喜欢吃巧克力(如果确实如此),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决问题的途径达成共识。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的极端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切家庭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之研究的缘故。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多沟通、多交流,少批评、少惩罚,那么,无疑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读懂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作为父母,很多人都感叹,孩子在小时候是天使,听话乖巧,但是大一点就成了魔鬼,处处和大人作对。每个孩子进入十四五岁,都会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逐步完成,导致心理产生巨大的变化。他们逐步脱离家庭,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空间。这个时候的孩子,行为和思想难免出现怪异,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处理好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使孩子健康成长。

很多母亲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感到困惑不已,好像孩子一夜之间变得让自己不认识了。那个曾经时时刻刻紧随妈妈身后,对妈妈寸步不离的小男孩或者小女孩,一下子成了一个陌生人,他们选择尽量地独处,避免和父母在一起的一切场合;他们开始和父母对着干,你不让他干什么,他就偏要干什么;他们开始学会和大人顶撞,大声和大人争吵。很多母亲经常问:“我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马女士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女儿小时候,马女士对孩子宠爱有加,百般呵护。孩子也非常听话懂事,不让她做的事情就不做,不让她吃的东西就不吃。但是女儿升入初中后,好像突然之间变得脾气暴躁了,动不动就生气,跟父母吵架,而且做各种叛逆怪异的事情,怎么说都不听。

一次马女士看到女儿一边做作业一边听mp4,就走过去,拔掉她的耳塞,没收了她的mp4,想让她专心学习。不料女儿不仅不听话,反而站起来,把所有的课本文具全都扔在地上,让马女士非常吃惊。

还有一次,女儿回家,马女士惊异地发现女儿竟然将头发染得黄一绺、紫一绺的,顿时非常生气,命令她到理发店把头发染回去,但是女儿执意不肯,说学校的同学都是这样,这是自己的自由。让马女士气不打一处来。

不仅如此,有好几次,马女士竟然看到女儿跟几个男生嘻嘻哈哈地走在一起,而且还互相开玩笑地拍打身体。她当即走上前让女儿赶快回家,并且命令她不许和男生在大街上拉拉扯扯。可是女儿竟然讽刺她,说她少见多怪。女儿彻底变了,这让马女士感到非常难过和困惑……

马女士的困惑相信也是很多为人之母的女人所遇到的问题。她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从小精心教育和培养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那么叛逆和暴躁?为什么小时候顺从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其实,对于青春期的叛逆问题,作为母亲应该理性看待,给予正确理解。

你不妨先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你在初中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为了听一场摇滚演唱会和父母争执半天;你是不是不在乎父母的劝阻总喜欢穿上那条有几个破洞的牛仔裤;你是不是因为想和男同学在一起玩而觉得父母封建?这些经历曾经是那么熟悉,但是随着你的成长都从你记忆当中淡忘了。现在你做母亲的时候,孩子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要经历一个叛逆时期,这是人成长的规律。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从依赖家庭和父母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孩子产生这种叛逆心理和行为,正是逐步脱离家庭,寻求独立的表现。这也是他们在逐步成长的表现。作为母亲,不应该为孩子的叛逆感到困惑和苦恼,而是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虽然从感情上来说,你可能有点不能接受。但是,能够摆脱对父母依赖的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才会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没有人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下过一辈子。一个总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将来并不一定有什么出息。正是因为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主意,哪怕这个选择和主意再不好,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本身都是他(她)开始长大的标志。

所以,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身为母亲不要看得过于悲观和严重,而是应该客观理智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孩子并不是你的私有物品,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她)自己的。他(她)们始终要长大,要独立去面对生活,那个时候你想管也管不了了。既然迟早都要面对分离,那么,不如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变化。只要不是很出格(比如触犯法律或者伤害别人),那么,就可以给他(她)充分的自由,由他(她)去吧。毕竟那是他(她)自己的人生。大概没有一个母亲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辈子跟在自己身边做一个乖宝宝。既然如此,就应该鼓励他(她)的独立,而不应该有任何的抱怨。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首先要有一个非常从容的心态,知道这是每个抚养子女的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心理上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和排斥;其次要充分理解和包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要知道这是他(她)们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犯过错,给他(她)们一个犯错的机会,然后再予以纠正,他(她)们才能够真正地长大。最后,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要适度地引导,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可能责骂和管教都不会管用的,你必须要平心静气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告诉他们人生必要的常识和道理,给他们一定的信任和尊重,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这样,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相处融洽,你也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叛逆的青春期,推动他日后选择美好的、独立的生活。

3.让孩子自由飞翔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期望。母亲对孩子的奉献和付出是巨大的。尤其是中国的母亲,在传统的相夫教子思想的影响下,把孩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孩子可以做出任何牺牲。当然,每个孩子都需要母亲的关心和爱护,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但是物极必反,很多女人对孩子的爱太深,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时时刻刻都看管着。她们的出发点也许没有错,但却无形当中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很多母亲为了孩子能够生活得无忧无虑,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最多的照顾,不仅仅提供给孩子所有的物质,还将孩子的起居饮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穿衣、吃饭、整理房间,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母亲的心愿。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很多母亲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为理由,剥夺了孩子所有的时间。除了每天上课外,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班。孩子每天的行动都要向母亲汇报。

在这样的照顾下,孩子就像一只被关在金色笼子里的小鸟,虽然生活在爱的环境当中,但却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成了母亲的傀儡和附庸,让孩子感到痛苦和压抑。

孩子本来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她)们有自己的呼吸,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权利。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管得很严,孩子就没有机会去自己成长,考虑自己的事情。

明智的母亲是不会将孩子紧紧束缚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的。虽然她们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们更明白孩子的生命属于他(她)们自己。她们会在旁边默默关注孩子,但是不会给孩子过多的干涉。在孩子犯错误时她们会给予相应的教育,在孩子有困难时他们会给予一定的引导,但是她们不会让孩子事事都向自己汇报,而是让他(她)们自己去成长。她们知道,孩子是个自由的生命,他(她)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有外界的伙伴、新鲜的事物和美好的大自然以及多元的社会。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明智的母亲表面上对孩子不闻不问,但是她们在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疼惜自己的孩子。她们强忍着自己内心想照顾孩子的欲望,用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和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始终都是会独立的。他(她)们有一天都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不给他(她)们自由,难以让他(她)们健康成长。等到他(她)们有一天真的自由了,反而无所适从,根本无法适应现实与未来的社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没有主见,没有独立能力,成为一个没用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让孩子自由飞翔吧!

4.和孩子做朋友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父母往往都扮演着高高在上的严厉的长辈角色。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就是子女的管理者,孩子的一切言行都要服从父母的管理。所谓“父母高堂”,威严不可抗拒。虽然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已经改变了很多,可是中国的父母和西方父母比较起来,仍然显得比较严肃古板,让孩子敬而远之。父母习惯性地对孩子发号施令、横眉冷对,总是摆出一副严厉冷酷的脸孔。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只会带来孩子的恐惧和反感,导致孩子什么话都不愿意跟父母说。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和矛盾,给亲子关系带来阴影。

其实,中国的父母都是很爱孩子的,但是他们却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导致孩子在感受到他们爱的同时,对他们怀有敌意。其实,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时光已经到了21世纪,崇尚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那种父母威严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行不通了,它只能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她)们更需要父母、长辈做一个朋友而不是做一个管理者。他(她)们需要有人倾听他(她)们的心声,走近他(她)们的心灵,感受他(她)们的喜怒哀乐。生命是一个丰富敏感的个体,尤其是孩子,对感情的需要大于对物质的需要,如果作为父母能够理解到孩子的这一点,抛弃过去那种封建家长式的威严教育,用平等和自由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那么亲子关系会更加融洽和谐,家庭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

当今社会,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孩子有出息是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然而,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期待会变成压力和束缚,使孩子并不轻松。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跟朋友玩儿,所以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轻松快乐又健康的童年。

做孩子的朋友,目的是分担孩子的忧愁、分享孩子的快乐。无论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跟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一下孩子在一天中有什么样的经历,有怎样的感受,有没有不开心或是开心的事,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对症解决。这种交流不拘形式,有时简短,有时详细,可能是散步时随口的几句话,也可能是睡前的“卧谈会”,但坚持下来,就让你对孩子的总体情况有了大体了解,也解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少问题。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孩子的朋友,除了让他跟小朋友玩以外,在孩子需要时,你也可以重回童年,像个小孩子一样跟他们一起玩。孩子们玩的过家家、老鹰捉小鸡等游戏都可以参与其中。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要相信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可以把闲暇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游玩上。到郊外踏青、挖野菜、放风筝,到风景名胜去旅游观光,到博物馆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在这个过程中,亲子之间可以不断交流看法,使孩子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

做孩子的朋友,需要家长以朋友而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同孩子交流。如果你俯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觉来看问题,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想法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平等的权利,也使得孩子把你当成了他(她)真正的朋友,更乐于同你交流。这对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开朗等良好的性格都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