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积水成渊终成大器
黑格尔说:“一个大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最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的话说的是一个专注问题。专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这就好比一棵树,必须剪去旁枝才能长得高大粗壮。同样,你只有把心中的一切杂念清除得千干净净,对准你的目标向前挺进,才会最终走向成功。
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人们疑惑不解,为什么许多成功者大都资质平平,却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一股“滴水穿石”的专注精神。他们能专注于一个领域,集中精力,耕耘不辍,一步一步地积累自己的优势。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常常四处涉猎、用心不专,以致最终一无专长。
正因为如此,大凡造诣精深的人,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以减少旁枝,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62年因参与测定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而荣获诺贝尔奖。获奖后,登门来访和求见他的人络绎不绝。为此,他设计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上面写道:
“克里克博士对来访者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因您的盛情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为您治病、接受采访、接受来访、发表电视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后作演讲、充当证人、为您的事业出力、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当主席、充当编辑、写一本书、接受名誉学位……”
对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待遇和荣誉,克里克都一概拒绝了。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缺乏生活乐趣的人,而只是因为他明白,自己一旦屈从,则再也不能保证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如果向克里克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也会像茨威格那样说:“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一项工作。”
专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大物理学家牛顿经常感慨地说:“心无二用!”有一次,给他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告诉牛顿鸡蛋放在桌子上,要他自己煮鸡蛋吃。过了一会儿,老太太回来了,她掀开锅盖一看,大吃一惊:锅里竟然有一只怀表!原来,这块怀表刚才放在鸡蛋旁边,而牛顿因为忙于运算,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又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他突然想起了研究中的某个问题。他专注地思考着,不由得松开了手,放掉了马的缰绳。马跑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走上山顶,前面没了路时,牛顿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发现手中牵着的马跑了。正是因为这样心无二用,牛顿才成就了他伟大科学家的美名。
正所谓“不聚焦就不能燃烧”,凡大学者、科学家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聚焦”的功劳。
一山一石、一花一鸟、只言片语,我们都能从中看出生命来,看出精神来,看出人品来。有些人即使和我们相隔千山万水,相隔千年万代,可是我们仍然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出他的为人怎样。这些便是精神专注的功夫。
从古至今,在事业上、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心无二志、专注勤勉的人。因此,我们在追求成功、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舍弃一些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精力浪费,从而更加集中才智,将一件事情做大、做精、做强。
老子曾说过:“大的洁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故而若似垢污;大的方正,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故谓没有棱角;博大之器,是经久历远,厚积薄发,故而积久乃成;浩大之声,过于听之量,故而不易听闻;庞大之象,超乎视之域,故而具体无形。”
一个希望终成大器的人,重要的是要经历长期的磨炼。“长历磨难,方成大器。”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尤其是年轻人,更应将此句作为座右铭。只有耐得住寂寞,抱定长期吃苦耐劳的决心,而不是急功近利,才能磨炼自己的匠人品格,才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锻炼和培养自己正确判断现实、富有远见的眼力。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他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他便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王羲之不停地练习书法,他用坏的毛笔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他家的旁边有一个水池,王羲之经常在这里洗笔和砚台,以至于池水都变黑了。于是人们把这个水池叫做“墨池”。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不辞辛劳,四下临拓历代碑刻,因而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着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常凝神苦思,不断推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丫鬟送来了馒头和蒜泥,催着他吃。他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仍然专注于练习他的书法。丫鬟没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当夫人和丫鬟来到书房的时候,却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了墨汁的馒头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由于眼睛还看着字,所以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说: “你要注意保重身体呀!为何要这般苦练呢?”
王羲之回答说:“我现在的字虽然写得不错,但都只是因循前人的风格。我要想练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体,就非得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经过长年的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道劲健秀。后人有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苟子在锄学》中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因为经过加工,它已经成为这样的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测量就能取直,金器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而君子广泛地学习并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他就会聪明多智,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荀子还认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那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也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这是在告诫我们,学习并非朝夕之功就能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锲而不舍,才可能有朝一日“知明而行无过”。
可见,一个成才的人一定要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进而才能积水成渊,终成大器。如此,也才能收获事业上的成功。
第三节让自己的心态归零
无论你在哪里,也不管你做任何事,都需做一个低调的人。同时,这种人都会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能让心态回归到零,会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如此,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心态归零。
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的温州商人就有这种把心态回归到零的精神。他们不怕失败,他们经常说:“就算输到底,大不了我还是‘草根族’。”正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促使他们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有成。
只有把心态放低,才能够不为自己的才华不被重视而感到不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专心地做普通的工作,才越容易做出成绩。有时就是这样,越是把心态放低,越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低调者是如何在心态归零当中审视自己、定位自己的呢?下面有几点经验。
1.客观冷静地看待过去
过去的荣誉与挫折都已成为过去,如果不能时时准备归零,就会受荣誉所累,躺在光环里,停滞不前;如果不能时时准备归零,就会受挫折影响,挫伤锐气,影响现在。
2.珍惜现在拥有的
只有对工作抱有珍惜的态度,我们才会不那么自以为是,才会从工作中学会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3.保持一颗平常心
当你接受新的工作和挑战时,你能否成功,取决于你是否能倒空杯中的水,潜下心来从头做起,这需要一颗平常的心才能做到。
4.拥有一颗积极的心
在成长的道路上,当你以“归零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时,就会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积极地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新成果。
无论是谁,在人生的历程中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比如,当你第一次领到奖金的时候;当你第一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当你第一次做领导的时候,等等。在这些过程中,你的心情或许会激动,情绪或许不能自已。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你必须保持一种从零开始的心态。如此,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