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

2004年7月7日,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患癌症逝世,享年55岁;2005年1月5日,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在睡梦中辞世,仅32岁,击倒这位年轻学者的是过度的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他内心郁积着的焦虑;2005年4月10日,56岁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因劳累过度,导致胃穿孔、肝病去世;2005年8月5日,浙江大学36岁的博导何勇,因弥漫性肝癌晚期不治而去世;2005年8月18日,46岁的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据2004年发布的"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导致早死的原因是:疲倦、莫名的烦躁、容易生病、白天疲乏、晚上睡不着,从而导致身体功能弱化,疾病难以根治。

从上面的例子和数据可以看出,生命的加速折旧是一种典型的"过劳死",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太大而导致精疲力竭,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而死亡。一般来说,"过劳死"是由"亚健康"诱发的,由于长期积重难返而引起身体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死亡。"过劳死"的人大多数是不知道保养身体,事业心十分强的人、上夜班多且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价值太高的人、容易心理紧张的人、几乎没有休闲活动和嗜好的人。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仅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占20%以上。

这些"过劳死"的人都还很年轻,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从小学到大学,再在工作岗位上锻炼,国家和社会、死亡者家庭都为其人力资本投入了相当多,生命的加速折旧,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损失,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可见,不注意健康,超负荷工作,导致健康的损失,就是损失了家庭和社会的财富。

只有体验了不健康的苦恼的人,才知道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的经济含义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没有病不等于健康,在健康和不健康之间还有亚健康,在身体健康之外还有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个人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个人健康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是个人人力资本价值的主要构成之一,因此,个人的健康也需要投入,也就是说,健康是一种使用市场投入和个人时间而生产出来的一种经济物品。投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市场投入,二是个人投入。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和保健费用支出、医院的设备使用、医生的劳动等,都属于市场投入;个人投入是指每一个人用于日常保健、休息和锻炼的时间,当然,也包括个人医疗的花销。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更容易快乐;一个精神健康的人,有较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情愉快的时候会比精神不健康的人多。同时,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可以说,健康带给我们的舒适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和食物、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基本的需求之一,当然,这种需求的层次比单纯生存的需求层次要高。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有健康需求,才会花费时间和财富,为自己的健康进行投资,从而享受健康带来的舒适和快乐。

人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本,个人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源泉,也是个人财富的源泉。一个健康的人才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创造财富,或者说,健康的人比不健康的人工作效率更高,劳动价值更大。教育带来了知识和技能,却不能代替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影响着人力资本的产出,它使一个人工作的时间增多,工作效率提高,间接地参与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是因为这样,健康的人比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其人力资本价值更大,潜在的财富更多。而不健康的人,由于生命的风险更大,其人力资本价值会降低,因为,不健康的人,其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会受到其健康状况的制约,甚至于自己创造的一部分财富被不健康的身体耗费。所以,健康是个人的真正财富。毕竟有了健康的身体,即使暂时财富比较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健康的人,即使财富多,也可能因为健康差的原因,使自己的财富被医疗费或生命风险剥夺。

那么,健康的价值有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健康保险的引入,为健康的估价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健康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健康保险的投保金额等于人们享受医疗服务的限度。人们认为自己的健康价值多少,就会投保相应的保额,为自己的健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