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自己的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治学,还是工作,人都有其特长,我们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而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如果这样,我们不仅学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历史上的熊十力为大家所熟知,关于他“骂人”的故事颇值得玩味:

1943年,对陆军少将徐复观来说,是他的生命历程发生转折的一年。说他的生命发生转折并不是指这一年他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并成为高级幕僚,而是指他成为新儒学大师熊十力的弟子。徐复观和熊十力都是鄂东黄冈人。这一年徐复观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发了从师之意。正好,熊十力也在重庆梁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书院教书。徐复观便试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几天,熊十力便给他回了信。在信里,熊十力除讲了一番为人治学的道理外,还说到后生对前辈要有礼貌,批评徐复观来信字迹潦草,诚意不足。这封信对徐复观的启发与感动,超过了《新唯识论》,他立即去信道歉。

经过几次通信后,熊十力约徐复观来书院面谈。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是身着陆军少将军服,这次会面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然而,徐复观对熊十力的指点不以为然,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这一骂,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老师对学生的最厉害的一骂——因为现在能骂人的老师太多了,但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老师对学生最著名的一骂;这一骂不要紧,竟骂出了一位现代新儒家。“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干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番痛快淋漓地痛骂,骂得自我感觉良好的陆军少将呆立当场,狼狈不堪,半天回不过神来,但也使他从此大彻大悟。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起这一番痛骂,还满怀深情的写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别人比自己强,别人能做自己的老师,就得承认,并虚心学习,幸而徐复观大彻大悟,熊十力的“骂”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让他受益终生。遗憾的是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明白这个道理,狂妄自大,死要面子,最终什么也学不到,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宋朝时,有一位名叫杨时的读书人,他拜当时的理学家程颐为师,由于杨时平时虚心求学,刻苦用功,所以成了一名有作为的人。后来,他为了一个疑难问题,还特意到洛阳专请教他的老师程颐,不巧正赶上老师在睡午觉,他心里想:老师一定是累了,我不能吵醒老师。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就静静地站在大门外等候。那天,正好外边下起了鹅毛大雪,雪纷纷扬扬,像一只巨人的手把大把大把的砂糖往地面飞撒,杨时的手被冻得生痛,但他仍然静静地站在门外,一动也不动,不知过了多久,程颐一觉醒来,发现学生杨时,吃了一惊,看着门外一尺多厚的雪,程颐老师被深深感动了,连忙把杨时请进了屋里。这时,杨时才开口向老师请教。

杨时作为一名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因此而感到骄傲自满,为了一个问题他仍然千里迢迢赶到洛阳请教老师。正因为他有这种谦虚的美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著名的国画教授齐白石在北平教书的时候,一次,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张画稿,请齐白石帮忙校正。齐白石反复观摩之后,高兴地说:“你画得太好了,借我回去临一张吧。”等下个星期又来上课时,他拿了一张临摹的画,向学生征询意见:“你看我临得好不好?”接着又对那位学生说:“你的那张画画得太棒了,我要永远把它作样子,现在把我的这张和你的做个交换,行吗?”学生又高兴,又感动,把齐白石的画珍藏了起来。

当时,齐白石已年近七十了,又是堂堂的一名教授,还虚心地向学生请教,一个教授都能这样不耻下问,何况是我们呢?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明智地看到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虚心地向别人求教,使自己不断进步,取得成就。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那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