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7 坦白是诚实与勇敢的产物

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出兵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祁山堡)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战斗,命令司马懿统帅费曜、戴陵、郭淮诸将领,征费曜、戴陵二将屯扎,自己率大军直奔祁山。面对着兵多将广,来势凶猛的魏军,诸葛亮不敢轻敌,于是命令部队占据山险要塞,严阵以待。魏蜀两军,旌旗在望,鼓角相闻,战斗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紧要时刻,蜀军中有8万人服役期满,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装待返故乡。魏军中有30余万,兵力众多,连营数里。蜀军会在这8万老兵离开后更显单薄。众将领都为此感到忧虑。这些整装待归的战士也在忧虑,生怕盼望已久的回乡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估计要到这场战争结束方能回去了。

于是不少蜀军将领进言希望留下这8万兵,延期一个月,等打完这一仗再走。诸葛亮断然拒绝道:“统帅三军必须以绝对守信为本,我岂能以一时之需,而失信于军民。”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况远出的士兵早已归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儿终日倚门而望,盼望着他们早日归家团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使所有准备还乡之人备感意外的同时更是欣喜异常,感激得涕泪交流,纷纷说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要求留下参加战斗。那些在队的士兵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痛歼魏军。

诸葛亮在紧要关头不改原令,使还乡的命令变成了战斗的动员令。他运筹帷幄,巧设奇计,在木门设下伏兵。魏军先锋张邰是一员勇将,被诱入木门埋伏圈中,弓弩齐发,死于乱箭之下。蜀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魏军大败,司马懿被迫引军撤退。犒劳三军之时,诸葛亮尤其褒奖了那些放弃回乡,主动参战的士兵。蜀营中一片欢腾。

诸葛亮取信于士兵,宁使自己一时为难,也要对士兵、百姓讲诚信。一次欺诈行为可能会解决暂时的危机,但是这背后所隐伏的灾患比危机本身更危险,对此,诸葛亮是深深了解的。

孟子指出:偏激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说乱语,我知道它的所指;奸邪的话,我知道它的恶意所在;吞吞吐吐之言,我知道它回避的是什么。这是公孙丑问什么叫知言时,孟子的回答。这就是说,片面、失误、歪斜、理屈这四种过失都与人性的偏激、****、奸邪、躲躲闪闪四种本性有关。因为人的言语,是出自人的思想,从他言语的错误便可知他思想的错误。并且内心的真诚至虚伪,尚不可蒙蔽于人,更何况昧得无理之心去欺骗上天呢?

由此看来,诚信在这世间是最重要的。欺诈之心,时间长了,人们认清了它的本来面目,就会鄙视它、蔑视它、疏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