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2 吃亏是福,以舍当得

富足时应学会仗义疏财

散财的人将天下财作为自己的财,所以他们不怕散,因为他们的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聚财的人将自己的财看作是天下财,所以要聚,怕天下人从自己这里夺走财。所以,他就无法获得天下财。

其实,古人治国的思想也是如此。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在春秋战国时代,平常有三种税法,"布缕之征",是说家里织了一匹布,要缴若干税。“粟米之征”,是说到了收成的时候,按种田面积的大小,抽若干税。“力役之征”,是说有劳动能力的人一年中抽若干时日,为政府服务。后方服勤务,前方服兵役,都是力役。

孟子说:从政的人要注意,“用其一”而"缓其二”,是治道的原则。要老百姓出力的时候,就要减轻他们的税捐;要他们在财经上有所负担时,就必须让他们在力役上,得到适当的休息,才能重新生产。“用其二而民有殍”,如果用两项税,老百姓就会有人饿死了,社会经济枯竭了。假如遇到动乱的时候而“用三”,征布、征粮又征力役,造成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妇离散,整个社会也可能分崩离析了。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这是孟子提的一个政治大原则。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是政治家,所领导的,就是"土地、人民、政事"三宝,这三种是真正的宝。

如果一个国家的领袖,重视珍惜的是珠宝珍奇的话,灾难一定会很快降临到他身上,古今中外皆有这种事实,应验在帝王身上的很多,最著名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实际上他是一个好皇帝,品德也很好,就是有一个毛病,手撒不开,财货要抓在手里。

流寇作乱,要筹饷用兵,他一直说没有钱,拼命向民间增加赋税。管理财政的大臣向他报告,不能再加赋税,老百姓已经没有力量负担了,建议他用皇室内库的钱,他还是不允许,说这是不能动用的。等他吊死煤山以前,流寇打开内库,里面多的是黄金、白银,财宝,供给一百万部队的军用都足够。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总而言之,要想做一番事业的人,应该明白"财聚人散"的道理——钞票都到你口袋里,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少了,没有“真朋友”了;

“财散则人聚”,孟尝君就是这样,钞票撒得开,解决了别人的困难,自己的钱当然没有了,但是朋友多,人际关系多,有了苦难,则有朋友帮忙。

孟子虽然说的是政治原则,用之于人生,也是一样。尽管在有形的财富方面,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然而还是有无形的财富土地,以及自己的学问、思想、人品、真理等。

人生的立场站稳就有"土地”了;有了人格,就有同道的朋友,那就是“人民";然后有了合乎道德的标准行为,就是“政事”。

国家如此,个人也一样,“土地、人民、政事”,这三件是大宝,如果只重钞票,当然“殃必及身”。

孔门有一个弟子,叫原思,他是鲁国人,曾做过孔子的家宰。

在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也就是说,作为大夫的贵族,一般都有封邑。在自己采邑,管理、经济等一切权利都归大夫所有。到了春秋末期,这种局面虽然发生变化,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夫是有所属的封邑的。

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司寇是一个什么职务呢,就相当于宰相,负责整体的行政事务,拥有很大的职权。

孔子做大司寇时,按照惯例,也是有封邑的,在这个独立的封邑,一切官员的任命,都完全由他决定。孔子认为弟子原思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就让他来做邑宰。

做邑宰,也是有工资的,在那个时候称为俸禄。孔子给原思的俸禄是九百斗小米,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薪资。可能是因为给的太多缘故,原思很不好意思接受,坚决推辞。孔子见他不要,就开口说话了,他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就是说,别推辞,如果有多余的,你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党!

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的"邻里乡党"指的就是邻居和乡人。

孔子说完,原思自然也就不再推辞,接受了。这句话听起来很有人情味,体现了孔子的财富观。

首先,利不能独享,要善于散财。原思思孔子的学生,由于优秀又成为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全权负责封邑的管理,由于能力强,做事认真,自然可以促进封邑的经济发展,就连农业的生产活动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一个封邑能不能发展得好,邑宰是决定性作用,封邑的发展离不开原思这个管家的努力,这里面的每一份成果都有原思的功劳在里面,自然应该给予对应的高薪。

原始可能觉得自己是夫子的学生,为老师做事是弟子分内的事,为老师出谋划策从事社会治理工作,既是荣幸,也是应该做的。所以,他见孔子为他开到九百斗的薪水,力辞不要,不好意思收下。

但是公归公,私为私,学生是学生,工作上的助手是属员,这是要分开的,该收的薪资还是要收下的,所以孔子让原思不要推辞。

另外,孔子给的九百斗显然是非常丰厚的薪资待遇,一方面因为原思是弟子,另一方面,孔子很慷慨,所以多给了一些。当原思觉得太多推辞时,孔子就说,如果有多余的,就分给你的邻里乡党一些吧,然后原思才收下。

一家人的饮食需求是有限的,当自己所拥有很多时,不妨分出去一些,这体现的是孔子的接济穷困、仗义疏财的一面。

古语云“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的利益都独享了,身边的人肯定会慢慢离他而去,如果有利同享,自然有难的时候才能得到众人的帮助。

孔子认为,当自己一家富足的时候,应该懂得照顾身边的穷困之人,这是人类守望相助的情感。从这件历史云烟中的一件小事儿,也能发觉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