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要从大处着眼

凡事当"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是曾文正公曾国藩的一句话,意在告诫人在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即要随时保证大方向的准确性,又要保证在做的时候,对小细节要客观、严肃、认真对待,决不因其小而大略,潦草。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他们从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一步一步构筑他们的事业。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格局,那他就做不大,做不大就会做小,做小就会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会停止,停止就是失败。这就是所说的成功需要格局,格局会让你的人生、事业蒸蒸日上。

因为自己平凡的背景,而不敢去梦想非凡的成就;因为自己学历的不足,而不敢立下宏伟大志;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愿打开心扉,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些都是阻碍人生格局大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凡事要从大处着眼。

军事家诸葛亮曾说过,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对于一个有智谋的人,会在别人注意小事的时候,从大处着眼;别人看得近,他会看得远;别人愈忙而事情愈乱,他会静下心来,不动声色把事情自然理顺;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会游刃有余,思路深入到了无声无息的细微之处,他的举动实在出乎于一般人的思索意料之外。如此一来,既使再困难的事情对于他来说都会易如反掌,再多的问题他都可一笑置之。

一个人,一旦沉醉于大事业,就难免会在小的地方有所疏忽,而一味地在小处着眼的人,就会忘了大的利害,如此一来就会因小失大。

在一次宴会上,有个人邀请雅典政治家塞米斯托克里演奏竖琴。可是他却说:"我不精此道。我只会将一个小镇发展成一个大城。"虽然他说此话之时的态度极其倨做,可是这句话却能够很好地说明,他是一位做大事的人。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历代的治国者,就不难发现此辈确可划分为两类——有一类人善于把小镇变成大城大国,然而却不会弹竖琴。另一类人精于竖琴,却不会把小镇变成大城,甚至还会把大城变成小镇甚至废墟。

大家都清楚,孔子曾经被生活所迫,而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所以他多才多艺。可是他自己也说过,基于那一些经历,从而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治上的发展。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将精力放在与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上面,一个真正的专家,根本不需要多才多艺,应该专注于本专业的学问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别于甚至超越其他的专家。

古往今来,专注于小事而误了大事的人物可以说比比皆是。春秋时的鲁庄公,他能歌善舞,其本领远远超过了“曲有误,周郎顾”的水平,可是身为鲁王之尊他却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民不聊生,后来,国人所写的《蔽简》一诗就专门用来讽刺他的。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在幼年时聪慧俊朗,天姿英发,5岁时便能口诵《曲礼》,到了六岁时便为父做诗曰:"池萍生已合,林花发稍稠。风入花枝动,日映水光浮。”在他长大成人后,广博群书,下笔如有神,文不加点。军旅书翰,策令诏诰,所有的都是自己亲自挥毫,从不借他人之手。他平生著述颇丰,先后撰写编著《金楼秘诀》、《古今同姓名录》、《江州记》等书籍四十二种,共计七百多卷。同时他还精通书画,自画孔子相,并作赞语,自己书写,世称三绝。他如改行当艺术家,可能就会名垂后世,然而他却身为皇帝,最终将国家人民带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如果长期拘泥于一个小圈子中,就会盲目自大,但若走出去看一看,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因此,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心中就一定要有宏图大略,而不要仅拘泥于琐碎的日常经营事务之中,更不要沉迷于那些雕虫小技。只有把战略问题中的大的方面抓准了、抓住了,才能够有的放矢,保证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由此可知,一个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事情的方方面面平均用力,那样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出现顾此失彼、忙乱的现象,就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就会导致所办事情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