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盲从的怪圈

在做事的时候,由于分工和能力的不同,既要有像老板那样的人运筹帷幄,掌管大局,又要有像员工那样的人身体力行,动手去干。但是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够一点主见和原则也没有,更不能盲从。

盲从,说白了,其根源就是缺乏自信。

有这样一个故事,街上有个人仰头朝天,一些好奇的过路人以为他在看什么东西,也纷纷学他仰头朝天,接下来,越来越多的过路人聚拢过来,学先前的人仰头朝天。这些人傻站了半天才得知,第一个人仰头是因为流了鼻血。

《庄子·秋水》记载,一个燕国人看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优美,便跑到邯郸去学赵国人走路,结果,他非但没有学会,还忘了自己最初的步法。盲从使这个燕国人最终迷失了自我,爬回了燕国。其狼狈之状贻笑千古。

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

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

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

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这时,如果有一个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避免惨剧的发生。

数学家欧拉为探求12次方程的计算方法,夜以继日地工作,结果算瞎了双眼。数学家高斯则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找到了这种计算方法。大家惊叹不已,高斯告诉他们说:"一切都不用奇怪,要是我不改变计算方法,我的眼睛也会瞎的。"

大智慧者,善于学习和吸纳别人的长处,弃糟取精,博采众长,最终成就自己。而盲从于人者,只知人云亦云,照葫画瓢,踏前人足迹行路而不敢差分毫。盲从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拾到别人一点牙惠,或可享受别人成功的余荫,而后一种是扼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让自己失去分辨是非、判决对错的能力,然后愚蠢地重蹈别人失败的覆辙,重演别人失败的悲剧。

做事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只听命于他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如果别人说得对还好,假若别人说得不对,而自己又不动脑筋,走弯路、浪费时间不说,有时难免要犯错误。

有个小老板想挖鱼池养鱼,有人建议坑底要铺上一层砖,这样既干净又会节省水;又有人建议说,不能铺砖,铺了砖鱼就接触不到泥土,对鱼的生长不利;还有人说……于是,这位小老板开始犯难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知该听谁的好。其结果是,事情就此耽搁了下来,他最终放弃了计划。

当然,上面只是个简单形象的说明,工作中有许多事情要复杂得多,而且有些事情没有犹豫的时间,这就更需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方法。

既然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为什么不试试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呢?

决定我们是否能克服重重困难在于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我们不应当丢掉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去盲目地跟随别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个不盲从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用别人的观点去思考的时候,错误便形成了……”也许,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做进一步的解释:我们可以以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道格拉斯·玛拉奇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这就是说,决定你是否能克服危机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你不应当丢掉自己的身上最好的东西,去盲目模仿别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